第A6版:教改前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3月29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美术课上了解家乡本土文化

这所小学的“宁波味”创意美术深受学生喜爱

学生设计的宁波元素“邮票”。

学生设计的戏台和戏曲人物。

《宁波邮票设计》课程中的优秀学生作品。

    “如果要给来自远方的朋友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你会将宁波的哪个地标建筑介绍给他们呢?”

    “我知道!鼓楼、宁波博物馆、南塘老街。”

    “还有天一阁、宁波灵桥”……

    “很好,今天老师要教你们把熟悉的地标建筑设计成一张邮票,大家可以把这张邮票送给远方的朋友。”

    3月24日,在鄞州区钟公庙中心小学的美术专用教室里,美术老师王晓娇正在给505班学生上一堂名为《宁波邮票设计》的课。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钟婷婷/文 张培坚/摄 通讯员 蔡微波 王海燕

    给远方的朋友设计一张宁波“邮票”

    当天,王晓娇拿出几幅宁波地标建筑的图片,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进行分组。

    王晓娇老师以宁波鼓楼为例,用简洁的线条和色彩画出鼓楼图案,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建筑的造型。在王晓娇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同学们拿出马克笔开始描绘鼓楼、宁波博物馆、灵桥等地标建筑。令人惊喜的是,大部分孩子能够通过观察生动地画出来,充满创意,还能将图案与文字进行巧妙融合,并在图案上添加邮票元素,完成宁波邮票设计。

    王晓娇告诉记者,《宁波邮票设计》是该校“宁波味”儿童创意美术课程中的一节课。而钟公庙中心小学是浙江省集邮示范活动基地,一直以来,学生设计的邮票、明信片在省、市比赛中成绩显著,学校还曾被评上宁波市邮票设计大赛优秀组织奖。学生不仅学会了邮票设计的方法,而且巧借邮票形式展示宁波特色,述说宁波故事,让家乡情怀深植学生心田。

    “宁波味”儿童创意美术课程是钟公庙中心小学“钟秀”拓展课程中的艺术素养课程,除此之外,还有人文素养课程、德育活动课程、体育运动课程、科技创造课程。而“宁波味”儿童创意美术课程为的是让美术教育发挥乡土文化传递的作用,激发学生立足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提升美术素养。

    开发人文味、海洋味、食尚味三大类课程

    据了解,我市小学美术教学中使用的是统一编配的浙美版教材,虽在2011年进行了改编,入选了一些来自全国、省内各地的地方美术资源,但宁波元素少之又少。

    为了让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共鸣,提高对美术创作的兴趣,鄞州区钟公庙中心小学挖掘、提炼“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宁波地方特色,创建了“宁波味”儿童创意美术,开发“人文味”“海洋味”“食尚味”三大类课程,内容贴近生活、易于教学,用儿童的美术语言和形式予以表达,唤醒孩子发现美的眼睛。 经过三年的实践,不但学生的美术素养大大提升,还激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在“人文味”课程中,学生熟悉了宁波的人文典故、特色建筑和童谣,可以根据康王落难典故设计戏台和戏曲人物。学生对天一阁在防火、通风、防潮方面的独特、精巧设计惊叹不已。学生间还掀起一阵“宁波热”,学说宁波话、学唱宁波童谣、学编立夏蛋套。

    在“海洋味”课程中,学生了解了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创作了《钱湖夕照》版画、《三江夜色》立体拼贴等优秀作品。高大的货运轮船、繁忙的港口码头是学生们喜爱的创作题材。

    在“食尚味”课程中,学生通过制作体验、查询资料等方式,了解了用腌制的方法制成咸菜、红膏呛蟹、臭冬瓜等;用晒制的方法制成笋干、虾干、鳗鲞等;用糯米做成汤圆、金团等甜味糕点,丰富的食材让学生有了无尽的创作空间。

    “在教学中我们利用沉浸式教学法,让学生能够置身在情境中进行学习。比如在丰收主题创作中,先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探寻身边的丰收景象,学生根据农民和渔民们的丰收景象创作了《柿子红了》《鱼满仓》等充满宁波元素的作品,让我们感到十分惊喜。”王晓娇如是说。

    将更多宁波元素融入国家基础课程

    为了让更多学生在“宁波味”儿童创意美术课程中有所收获,钟公庙中心小学不仅在“七彩画”“美工坊”“陶艺”“幻彩动漫”等学校美术社团课中加入该课程,还对统一编配的美术教材进行拓展、融入。

    在五年级的美术教材中有一堂课名为《悠悠老街》,该校美术老师就融入了校本课程《南塘印象》,进行项目化学习。将学生按创作主题分成糕点组、行当组、建筑组等。组内成员分别根据自己的创作主题对老街的传统糕点、老行当、老建筑的种类、造型、特色等展开讨论、交流;然后共同合作、互相补充,用最擅长的形式创作。

    “在上美术课时,老师经常会融入宁波元素。比如,学到老街的时候,老师会讲到南塘老街、韩岭老街;学古建筑的时候,老师又会跟我们讲走马塘、前童古镇这些老建筑。因为课程时间比较短,我没怎么听够,周末就会去图书馆借阅一些关于宁波和宁波发展史的书籍,从中了解更多的宁波文化,以及宁波的悠久历史。” 505班学生周弈心说。

    在教学四年级美术教材《茶香四溢》一课时,老师让学生提前通过网络查询、实地探访等方式了解有关宁波的茶历史、名茶、制作工艺、茶道等知识,最后用拼贴、绘画、文化卡、挂盘等形式予以创意展示。又比如在上《家乡的桥》这一课时,老师用学习单形式让学生们围绕其中的一座古桥,对它的历史、造型、材质、装饰等展开探究活动。

    该校校长张易表示:“这种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的学习方法,有效提升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度,更激发了学生有感而发地投入美术创作,提高美术表现能力。事实上,我们‘钟秀’拓展课程的各个小课程群都可以根据学生需求派生出若干微小课程,体现了开放性,既是对国家基础性课程的补充,也是学生多样化发展、个性化培养的有效途径。”

    【专家点评】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新时代美育要求学校美育体系构建要扎根中国大地,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鼓励特色发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钟公庙中心小学的“宁波味”儿童创意美术就是在此语境下根植乡土,着力挖掘、利用地方美术资源,进行特色课程的开发、建设和国家基础课程的拓展、融合,让学生在亲切而熟悉的乡土情境中获得审美体验和文化涵养的一种尝试和探索,并逐渐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学校美育品牌。 其中课程立足本土宁波,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创作情境中,沉浸式感知,体验式学习的“三境”学习方法,展现了充满趣味性、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学习路径,使学生的学习体验从扁平走向立体。该校积极与周边的美术馆、博物馆、邮局等进行联盟,作为学校的校外艺术活动基地,形成区域内的教育共同体,让研究视域从狭隘走向深广。

    但要使这个课程继续深入、丰盈起来,建议学校以美育引领,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互嵌,挖掘各学科中蕴含的乡土资源,有机整合学科间的共通内容,探索主题式跨学科课程建设、项目式融合性深度学习,实现多方共赢。

    本期特邀点评人 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宁波教育科研》常务副主编 徐鸿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