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北京新中考实施的第二年,中招政策推出两个重磅消息:一是东城区和西城区的五所高中试点登记入学,二是中等职业教育试点自主招生。不难发现,两项重大变化都淡化了中考的选拔功能,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号?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吗? (3月30日《北京日报》) 过去形容高考,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现在,更令家长焦灼的,是中考。普职分流的焦虑,已经成为悬在家长和考生头上的利剑,让他们万分小心对待。 在这样的现实下,北京小范围试行的普通高中试点登记入学、中等职业教育试点自主招生,在激烈鏖战的中考中撕开了一条口子。淡化中考选拔功能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吗?从长远来说,对分数过度的计较并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难以适应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随着体育、艺术等进入中考,淡化中考选拔功能一定会成为趋势。 要清楚认识到的是,淡化中考选拔功能,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基础工作。 一是不断提升中职教育的办学水平,畅通中高本一体化渠道。从根本上来说,家长对中职教育的恐惧,一方面是因为其办学水平有限,整体就业难如人意,也未能满足学生享受更多教育的需要。不断提升中职教育的办学质量,畅通其升学渠道,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家长和考生的普职分流焦虑就会消失。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结合学生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升学途径,才会成为家长和考生的普遍信仰。 二是要均衡普通高中办学水平。经过多年努力,义务教育实现了大体均衡的办学水平,再加之就近入学的赋能,家长的择校焦虑才逐渐缓解。即便如此,学区房价格仍然显著高涨,显示均衡办学仍未达到民众的期冀。长期以来,普通高中的投入和建设水平是有显著差异的,不同高中之间,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办学水平等差距悬殊,这显然并不利于推行登记入学。加快对薄弱高中的扶持力度,尽快实现高中办学水平的均衡发展,办学方向的差异化发展,形成各具特色、又整体相近的办学水平,是淡化中考选拔功能的又一基础性工程。 此外,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对于职业院校和普通院校的学历证书一视同仁,在公考等用人选拔上不区别对待,也是有助于淡化中考选拔功能的。 淡化中考选拔功能,从长远来说,应是奋斗的目标。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可能自然而然到来,需要做好相关工作,为其到来创造条件,才能加快其到来的进程。 关育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