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听见不少这样的言论,“你妈妈是老师,你学习一定很好”。但是,你可知道被贴上标签的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今天“我是班主任”这个栏目,我们一起来聊聊“教师子女”。 栏目主持人 现代金报 |甬上教育 记者 马亭亭 通讯员 沈丹妮 特邀班主任 宁波市江北外国语学校 陈里丹 他的故事 “带刺蔷薇” 让人无法接近 当我休完产假回来接班,就被代课老师告知要特别关注上学期转学到班上的小宁,并分享了他的种种“光荣事迹”。对于小宁,我是略知一二的,他爸爸是我们学校老师,因孩子在原学校常被老师告状,为了更好地管教孩子,就转学过来。 接班后,我暗中观察,发现小宁是个不愿受束缚的自由主义者。排队,他时而弯道超车,时而踩急刹车,完全按照自己的性子来;听课,他无视课堂,沉浸于自己的世界;课间,不是自己跟自己玩,就是去吓唬别人。当你用眼神、肢体暗示他,他不作任何回应;当你指出他的错误,他总会第一时间否认,或是与你强硬对抗。他就像一朵带刺的蔷薇,让人无法接近。 每当小宁犯了错,小宁的爸爸会在第一时间得知消息,并急匆匆赶到教室,大喊一句“小宁,出来!”接着,小宁就被喊到走廊严肃谈话。每次小宁与爸爸的谈话,总能吸引一些孩子驻足观看。 我的探究 子弱父强,相处不快 每次与小宁谈话,总能被他怼到崩溃,而他面露喜色,好似一时的口舌之快让他特有成就感。后来细细观察小宁与他爸爸的谈话,发现小宁爸爸与小宁交流时咄咄逼人,十分强势。一直以来儿弱父强的相处模式导致小宁不愿吐露真心话,拒绝与人沟通。一旦逮着机会,便想体验这种凌驾于人之上的快感,以泄自己积压已久的负面情绪。 当众受责,自尊受挫 作为教师子女的小宁,一旦犯了错误,爸爸会第一时间过来指责他。同学投来的异样眼神,让小宁的自尊备受打击。因为不管他在纠错与担责上做得再好,他都会被“当众受责”。时间长了,他就失去了自我担当的习惯和意识,为了避免这种双倍的批评教育,他学会了推诿;时间长了,“我没有”就成了他的口头禅。 标签捆绑,抵触反感 在作为教师的父亲眼里,小宁应该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而现实差距的挫败感让小宁爸爸忍不住一次次批评教育;作为教师子女,小宁从出生那天就被贴上了理应做优秀学生的标签。于是,在学校,只要小宁做错事,教师们便以“教师子女”的标准评判小宁:“小宁,你爸爸是老师,你怎么能……”久而久之,小宁开始反感“教师子女”的标签,并用一些异样的举动以示不满,反对他人的固有成见。 我的行动 给个台阶,保护自尊 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而不是让孩子无地自容。因此,在外人面前,若非立即制止不可的错误,还是要给孩子留足面子。 作为同事,我与小宁爸爸约定,以后小宁在学校发生事情,放心交给我来处理,不需要再来找孩子,更不要当着其他孩子的面当众斥责谈话,给小宁一个台阶下。 与小宁爸爸达成共识后,小宁不再在走廊上接受他爸爸的当众批评,也不遭受同学异样的眼光了。小宁开始与其他同学一样,不再“特殊化”,他那瓦碎的自尊心正在一点点聚拢。 给个微笑,走进内心 不同教养模式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显而易见,民主家庭充分尊重理解孩子,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孩子;而冲突性家庭就会导致孩子不健全的性格,甚至会存在着一定的攻击性行为。 从小宁发生问题的成因来看,小宁爸爸强势的沟通方式是使其走向极端的重要原因。解铃还需系铃人,想要改变小宁,爸爸必须改变。 于是,我与小宁爸爸深谈,希望他能一改强势独裁的沟通方式,给小宁说说心里话的机会。也希望他回家后,能主动问问孩子学校里的情况,聊聊开心与不开心的事。每一天,我都会向小宁爸爸了解情况。直到有一天,在和小宁爸爸聊天过程中,得知小宁主动找爸爸分享班级趣事的反馈时,我十分欣喜,知道小宁的心房正慢慢打开。 给个机会,找回自我 一棵树,若花不好看,也许叶子好看;如果花和叶都不值得欣赏,也许它的枝干分布错落有致;假如这些都不值得欣赏,那么或许它所处的位置相当不错,想象一下: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远远看起来,或许也会发现美感。 这告诉我们,一定要耐心使用“放大镜”,在正向激励下,能够让孩子重新找回自我。小宁虽然目无规矩,却对绘画有着兴趣。于是,我请他帮忙布置黑板报。虽然一开始他拒绝了我的请求,但我提出用一套精美的绘画工具作为交换时,他接受了。更没想到,我们一起努力合作的黑板报荣获了一等奖。同学竖起的大拇指和我的表扬让他的嘴角难得上扬。 有了这一次契机,接下来每次黑板报我都会在全班面前邀请他帮忙。一次又一次的真诚邀请,让他感受到了我的心意,慢慢地,他便不再似之前那般与我针锋相对,我与他的沟通开始畅通了起来。 给个目标,步履不停 这类孩子的不良行为常会出现反复性。他们刚刚建立起来的新思想、新行为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诱因的刺激,使其原有的错误思想和旧行为复现。明白这一特点,教师要持之以恒地关心他们并追踪辅导,做到关爱不掉线,进步不停止。 我为小宁制定了一个目标,并做了行为跟踪记录。每天放学前,回收他的单子,只要达到约定目标,就可给予正强化物,因为小宁酷爱美术,我就选择了与美术相关的物品作为正强化物。虽然有时小宁还是自控不好,但我依然给予他理性的宽容。 时间一长,小宁单子上完成的目标越来越多,不良行为的反复频率越来越低了。我对小宁的行为跟踪记录也从每日一次缩减到了每周一次。 我坚信,再过一段时间,小宁的心扉可以完全敞开,总有一日,阳光可以照进他那长期封闭的心房。 班主任说 小宁的性格像带刺的蔷薇,可即便是带刺蔷薇,也渴望向阳而生。我通过挖掘小宁身上的闪光点,与家长携手,努力走进他的内心。当我们看到小宁与老师合作的黑板报荣获一等奖,当我们听到同学们为小宁响起掌声时,我们便猜测到小宁正一点一滴褪去身上的尖刺。 我们为小宁高兴的同时,也不禁思考,接下来教师和家长该如何让正向强化刺激得到长时间的保持?如何让外界刺激转化为内驱动力?小宁的转化之旅依旧长途漫漫,但我对他的未来信心满满。 班主任,一个平凡的岗位,却是孩子和班级的核心,更是连接家庭和学校的纽带。班主任的态度,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孩子和家长的态度。在这个版块,请看班主任怎么诠释他们的“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