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明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4月0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元“输出”,思维生长

——基于小学科创主题式教学的研究实践

    宁海县金阳小学 应露露

    新课改的关键环节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我校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本目标,打造科创空间,打破学科界限研发科创课程,开展科创教学。在科创教学实践,规范“教、学、用(输出)”一体的同时,面对层次不一的学生,如何设置分层任务输出,让不同的学生找到思维生长的落脚点?如何融合多门学科,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设计不同开放化的主题活动输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如何设计生活化的项目输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鉴于此,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分享小学科创教学的研究实践。

    一、分层输出:实施分类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科创教育强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学生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尝试性地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但课堂实践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在面对主题任务时没有思路,一筹莫展,等待教师演示;有些学生可以独自勉勉强强完成主题任务;还有些学生完成任务后,时间还绰绰有余。面对如此大的差异,如何设置分层任务输出,让不同的学生找到思维生长的落脚点?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将其分为Level1(L1)、 Level2(L2)、Level3(L3)、Level3(L4)(L1—L4 能力依次上升)四个层次。每次主题课程都设置不同的任务输出要求,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思维生长的落脚点。

    例:在教学二年级《小小编程师》中的主题活动《机械臂》时候,针对L1学生的输出要求是:教师提供搭建手册,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编程任务;针对L2学生的输出要求是:能初步独立设计一个机械臂,能完成机械臂的抓取动作;L3学生的输出要求是:发现器械臂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加入红外传感器,重新编程;L4学生的输出要求是:在完成L3的基础上,梳理整堂课的思维导图。

    在教学中每一次课设置分层任务,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我能做,我会做,我想做”,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任务内容分层、根据学生的能力安排较合理的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和能力上提升其动手实践能力。

    二、整合输出:融合多门学科,转变学习方式

    在常规教学中,教学活动都是分门分科进行的,教师“孤立”地教,学生“孤立”地学,容易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孤立,不懂得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融合,长期灌输式的被动学习使学生缺少了创造力和主动思考的能力。

    科创课程将课程结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使得学生的学习发展空间得到有效保证,方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在教学中,笔者通过某一模块知识为出发点,建立其与其他学科的横向关系,并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例如:在发展性课程Python的《奇特的图形设计》中,这一案例融合了数学、美术、信息、语文的信息编程课。笔者在上课时先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动手研究数量关系,让学生再次回忆平移的特点培养直观想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建立数学的抽象思维方式思考并解决问题;然后再出示一些由“平移”现象组合而成的精美美术图案,让学生分析这些美术作品的特点,动手设计、构思创想活动,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解读能力以及对现实生活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及表达能力;最后让学生编程实现通过编程实现奇妙的图形设计,让学生掌握多重循环的使用方法,建立学生的计算思维。

    “奇妙的图形设计”这一课就是笔者在学科整合的理念下,通过不断创设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通过一个一个问题,在探究中获取新知,在失败中找寻规律,在合作中共享成果,最后完成项目设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三、开放输出:设置主题活动,提高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科创教育的重中之重,而传统课堂无法将学习者的创新能力表现出来。基于此,我校打造了开放性主题活动,让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个开放的任务,允许学生在一个较大的主题范围内设计任务作品,可以进一步整合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和技能,较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差异,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学年学习,已经了解了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变化;理解了机器人的基本结构组成;掌握了回读编程、传感器的接入方式、掌握蓝牙音箱、LED灯的使用。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我们设置主题活动“欢度六一——带你玩转‘机器人’游乐场”。

    主题要求是:1.从游乐场主题旋转木马、海盗船、秋千、大摆锤、摩天轮等项目中选择一个项目进行设计。2.搭建要求:符合现实场景。3.编程要求:(1)实现项目相对应的运动,例如:旋转飞椅要会旋转。(2)为了打造游乐场的氛围,加入一定的灯光和音乐。4.写一段简要的使用说明。在过程中,并给学生参考作品。

    在课堂上,我们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开放时间与空间,将一切都还给孩子,他们展现出来的好奇心、创造欲令人惊叹。孩子们用不同大小的图形拼成整个游戏场的平面,然后用积木零件按照图形平面做出一个一个游乐场模型,最后全班完成整个游戏场的搭建,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能够积极与形成环境要素互动,体验成功与创造的快乐。

    开放性的主题任务输出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主题项目的合理选题、精心设计为基础,以难易适中、密切联系生活为职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为目标,让学生不断地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意识。

    四、生活输出:建构关键问题,发展核心素养

    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让课堂联通生活,以生活世界为基础,让学生焕发生命的气息与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其成为一个关注现实世界、有生活气息、有积极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

    而我们现在的孩子,周末忙碌于各类培训班,缺乏了观察生活的能力。有些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且对发生的事物有一定观察,但凭着兴趣爱好的观察是残缺的、零碎的,没有通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故笔者以“构建问题解决链”为手段,构建“课前体验”“课中实践”“课后分享”关键问题链,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前体验”中观察生活、“课中实践”中去规范作品、“课后分享”去交流经验。

    例:在《智能垃圾桶》这一项目:垃圾桶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但往往也是容易被“忽视”的,笔者在课前就会提问学生:家里(小区)有几个垃圾桶?分别装什么垃圾? 形状是什么样的?分别有那几部分组成等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课中笔者又提问垃圾桶的底座、桶身、桶盖用什么套件?底座与桶身的连接、桶盖和桶身如何连接等等问题让学生头脑中形成使用ukit套件的“智能垃圾桶”的雏形;课后分享环节提问你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等等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梳理思路,提高逻辑思维。

    “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选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题,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层层递进,步步设疑,课前,课中和课后问题构成一个整体,形成基于问题链的教学逻辑主线,引导学生从生活理解走向科学认知,再从科学认知回归生活创造,认识和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对同一主题任务设置不同的分层项目输出、融合多门学科设置综合输出任务、设计开放化的主题活动输出以及开放化的项目输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每个孩子在“做中学、学中做”,在真实的场景中,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培养其核心素养。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