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4月05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慎终追远传承中华礼俗

    过去两年多,出于疫情防控需要,不少市民清明追思习惯已发生变化,居家追思、网络祭扫、公益代祭等方式,成为很多人的选择。日前,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通知:除“三年内新墓”外,全市暂停清明期间线下祭扫活动,倡导市民采用网上祭祀、居家追思、代为祭扫等绿色祭扫方式。

    (4月2日《宁波日报》)

    又是一年青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清明节寄托着中国人特有的追思情感,延续着民族文明的传承。每逢清明到来,国人总会以各种方式祭奠祖先、悼念逝者,从而表达哀思之情,这是保持与传承中华礼俗的重要实践,是弘扬家风家训,培育道德与良知的重要途径,具有凝聚社会情感与民族精神的特别意义。

    文明祭祀过个清朗节。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移风易俗持续推进,过去“鞭炮声声、香烟缭绕”的祭祀风俗已经得到极大改善,很多人自觉用文明新风表达慎终追远之意。祭祀的实质,是心境的表达,方式可以有很多种,献上一束鲜花、述说一段真情,也能够达到祭祀目的。特别是现在互联网发达,网络祭祀已然兴起,以虚拟空间代替实地祭拜,也能够同样真诚表达情感,并且还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社会文明在不断进步,节日习俗也会随着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性的调整与更新,“梨花风起正清明”,让清明回归清洁明净的本色,是节日传承的应有之义。

    做好防控过个平安节。清明是人流聚集的高峰期,面对当前疫情防控的严峻复杂形势,在祭奠先人的同时更要保护好生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主管部门要根据当地疫情形势和防疫政策,科学制定祭扫工作措施和具体方案,及时向群众公布,做好群众引导和祭扫管理。群众也应自觉服从防疫要求,对自己、家人和社会安全负起责任,确保安全才是对先人最好的告慰。

    天地清明,人间有情。对祖先的祭祀是深刻的生命伦理教育,要提倡感恩的情怀,始终对先人保有尊重之心和缅怀之情,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内涵。要以清明祭奠为契机,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养成文明理念和文明习惯,学会心存感激、心怀关爱,让传统文化的优秀种子扎根青少年的内心,结出丰硕的美好果实。胡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