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际公平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日益加剧的升学竞争压力,优质高中名额分配问题成为映射教育改革成效的“显微镜”。去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其中提到:深化高中招生改革。各地要积极完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依据不同科目特点,完善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方式。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杜绝违规招生、恶性竞争。教育部此次《通知》,正是对《意见》的落实。 落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薄弱初中的政策措施,从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教育理念,走向不让一所学校掉队的教育格局,有利于为更多学生打开通道,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升入优质高中,同时也有利于给择校热降温,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把教育公平落到实处,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提振广大不选择生源初中学校的教育信心,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而对家长而言,也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育观,减缓教育焦虑。 深化高中招生改革,既需要全面、系统地测算区域内学生升学人数、区域优质高中、普通中学及薄弱学校比例,还要在招生分配原则、实施程序、分配结构、监督管理上下功夫,积极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办学主体、广大学生家长的不同作用,以确保政策执行到位。 当然,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仅仅有招生制度改革的“物理变化”还远远不够,还要通过一系列举措,通过“化学变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流动。诸如教师区域交流轮岗制、“名校带弱校”的模式,以及利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让每一所学校从传统的教“好学生”转向全面“教好”学生。 丁慎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