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成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4月0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气清景明,慎终追远

——清明节的由来、习俗与文化精神

    清明时节,天暖气清,柳绿花香,天地间呈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此时宜踏青郊游,感受自然的勃勃生机,也是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重要时刻。

    在中华文明的早期时光,清明是纯粹农事节气日。后随着节俗的丰富,内涵也在随之拓展,由追忆忠烈之士发展至悼念先祖。再后来,看见大地复苏、生机勃勃,人们开始应天时踏青寻春,以自然的生机激发人的生命活力。

    主讲人

    宁波大学

    人文与传媒学院

    周景耀(副教授)

    

    A

    什么是清明节?

    清明节,最早是节气名称,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处于农历二三月之交,在春分和谷雨之间,公历4月5日左右,此时气清景明,万物欣欣向荣,故名“清明”。中华民族是一个立足大地、仰望星空的民族,“二十四节气”就是仰观俯察、观象授时的产物,先民据天象之变而定四时节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起到指引作用,同时也塑造着人们的文化观念。

    清明节,融合了“改火”习俗,“改火”是禁旧火生新火的意思,仲春时节,古人举行祭祀活动,负责管理火的官员敲着以木为舌的大铃,提醒人们注意防火,喊着类似“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之类的口号。这时会把保存的旧火熄灭,改生新火。后来演化为禁火节,也叫“寒食节”,在这段时间内,禁止生火,所以只能吃冷食,据《后汉书》记载,起初寒食节时间很长,长则105天,最短的也近1个月。因寒食节与清明节时间接近,唐代以后,寒食节禁火、冷食等习俗融入到清明节之中。

    B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清明时节,一个重要习俗是踏青郊游,这来源于上巳节。

    古代春天的节日上巳节,因时间与寒食、清明重合,后来逐渐与清明合在一起。上巳节是古代比较重要的节日,春秋时期已开始流行,起初时间是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每年不固定,魏晋以后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又称“重三”或“三月三”。这一天无论官民,皆出门踏青,欣赏春景,去水边洗濯,不仅民间流行这一风俗,就连帝王、后妃也会参与进来。临水除垢,称为“祓禊(fúxì)”,祓,是古代一种除灾去邪的祭祀仪式;禊,是修洁、净身的意思;祓禊就是通过洗去污垢,驱邪避灾,以求健康平安。《论语》中记录了一段曾点的话:“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通常的理解是暮春时节,洗个澡,迎着凉风,唱着歌回家,体现了一种怡然自得、乐道忘世的精神。但是,这句话说的并不是洗澡唱歌那么简单,说的是上巳节这一天春日水边祓禊祭祀的情景。

    在其后的演变中,又加了临水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如魏晋时期,每逢三月三,文人雅士便会雅集唱和,称为“曲水流觞”。“觞”是一种盛酒器,也就是酒杯,一般为木制,不大,较轻,可浮于水上;“曲水”,指弯曲的水渠。人们举行祓禊仪式后,列坐于水渠两旁,置放酒杯于水的上流,酒杯随水流曲折蜿蜒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便取杯饮酒,意为除灾祈福,也有娱乐的意味。王羲之写的那篇著名的《兰亭集序》说的就是这件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42人,在绍兴兰亭举行“曲水流觞”的饮酒赋诗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有11人各写诗两篇,十五人各成诗1篇,十六人作不出诗。王羲之挥毫作序,乘兴写下《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之被人尊为“书圣”。这次兰亭雅集的“曲水流觞”活动,也成为雅俗的象征,历经千年,传颂至今。

    宋代以后,上巳节逐渐消失,今天“曲水流觞”等活动也很少举行了,据说绍兴等地还在举办。日本一直保有这个风俗,每年这个时候,举行“曲水流觞”等雅集活动,可见中国文化影响之广远。希望我们能将传统继承,在清明前后,天朗气清之日,召集友朋同好,踏青游玩之余,不妨进行一次“曲水流觞”的活动,写写诗,唱唱歌,是再风雅不过的事情了。

    清明融合寒食、上巳两个节日,风俗活动也日渐丰富,有荡秋千、蹴鞠、斗鸡、吃青团和熟鸡蛋、放风筝、植树、插柳等,除了插柳,很多礼俗今天还在延续。

    插柳也叫戴柳,具有辟邪的作用。宋代寒食节举行成人冠礼时,冠上插柳,插柳因此是成年的标志,也是青春的象征。今天,在清明节前,我们国家有植树节,这其实是清明植树习俗的延续,清明植树习俗据说就与戴柳插柳的风俗有关。

    C

    清明扫墓是何时“全国统一”的?

    清明众多习俗中最核心的,无疑是“扫墓祭祖”了。

    扫墓,也称为“墓祭”,是对祖先的怀念与礼敬,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唐宋以后祭祖扫墓成为清明节的核心习俗,开始盛行全国,并设有扫墓假期。唐代规定,老百姓没有太庙供奉祖先,允许普通百姓通过上坟的方式,祭拜、缅怀祖先,以抒发其孝思。

    开元二十年(732年),唐玄宗颁布诏书,认为寒食上坟祭祖,代代相传,已经成为民间的重要习俗,于是将寒食节扫墓习俗编入国家礼典,成为国家支持的法定节日活动。为解决官吏回乡扫墓的时间问题,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发布政令规定放假四天,唐大历十二年(777年)又改为五天。到贞元六年(790年),假日增加到七天,宋代也放假七天,甚至不限日数,可见寒食、清明当时是一个很受重视的节日。放假期间,民间禁火,扫祭祖先,延绵数日,郊野间人群络绎不绝,规模盛大,从官员到一般民众,无论贵贱,皆扫墓祭祖,以表达思念之情。

    清明节扫墓,不仅意在表达孝敬祖先的情感,更有继承先祖志业、优良品德的意义,这就是《论语》里说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意思。

    “慎终”是指人去世后,举办丧礼要谨慎;“追远”是对先人的追慕,要求祭拜先人时要诚心诚意,发自真情的缅怀纪念,这是孝道的体现,也是一种与祖先沟通感应的方式。这意味着,生者与死者、过去与现在、远与近通过祭拜追念建立起联系,形成一种绵延不断的对话、传承关系,代表过去的远祖的功德为生者承续,祖先因此在血缘之外,又和生者构成一种深远的精神联系,使生者知其所来,并获得一种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精神导引。因此,“追远”不仅仅是血缘上的认祖归宗,更是一种回溯优良品质与美好传统的行为,在这个意义上,扫墓“追远”的“远”意便有所深化,它因而是一种精神性的仪式了。那么,扫墓这一象征事件背后,也便意味着通过回望过去而承续优良传统,生者将祖上的功德与志业代代传续下去。如此,则人心清明有所向,民德归厚有所依,国家和谐昌盛有所本。

    事实上,清明节的诸多习俗,皆有“远”意,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天地物候的变动相呼应。中国文化最为精粹之处,即在于此,那就是对自然、节气的尊重。

    暮春时节,气清景明,万物萌发,出门郊游,远足踏青,正当其时,人与天地生息一致,体现了一种生生不息的健行精神,这是中华文化的根本,需要我们时刻追寻和守护。所以,清明时节无论是扫墓祭祖、踏青郊游,还是插柳植树、曲水流觞,都是中华文化深远精神的彰显。让我们在流连春光之际,别忘了体会这份文化的远意,并以之作为生活的参照与指引,或许这才是过节的真正意义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