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生在石头上画画。 |
 |
孩子们在石头上画的“套娃”。 |
利用学校周边丰富的石头资源,师生们寻石、赏石、绘石,在石上刻诗描图,依形作画;学生作品点缀在七彩上学路边,鄞江梅园石的历史故事陈列在走廊和橱窗……鄞江镇中心小学依托当地丰富的石头资源,把美育内容和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相融合,打造出了独特的“石文化”特色美育课程。□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俞素梅 文/摄 利用独特资源鄞江石 同学们把石头画“活”了 “这是一块三角形的石头,我在夏天的时候最喜欢吃西瓜,所以我想到了西瓜,就把它画成了一块西瓜。” “我画的是套娃。套娃是我小时候很喜欢的玩具,看到这块石头,我就想到了套娃。” …… 4月7日下午,在鄞江镇中心小学的“童画”社团课上,同学们向记者介绍自己的石头画。孩子们的想象世界真是奇妙无比,一块块不起眼的石头,经他们一番涂抹,不仅变靓丽了,而且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成了西瓜、玩具娃娃、海星、向日葵、草地等,“活”了起来。 为什么在石头上画画呢?原来,由于地处章溪、鄞江等水系的河谷畔,学校附近随处可见大大小小、造型各异的鄞江石。鄞江石属凝灰岩,结构致密坚硬,石质细腻,硬度适中,色调如晚秋的枫叶,美观大方。散落在溪水畔的鄞江石,经河床冲刷,更是成为一种经天然雕饰的景观石。“依托学校这一特有的地理文化资源,我们从上学期开始开发‘以石为美’的特色美育课程,‘绘’石之美是其中的课程之一。”鄞江镇中心小学副校长陈建光介绍。 从这学期开始,每周一次的“童画”社团拓展课在周四下午开展,和学校原有的陶艺课相结合,以走班的形式,跨年级上课。 记者当天下午看到,“童画”社团在两个教室上课,陶艺班的孩子在老师指导下用陶泥做石窗,另一个班在石头上画画。“你看这几个高年段学生的‘西瓜’‘套娃’石头画,其实已超越了绘画的范畴,他们根据石头的大小、形状来创作,已接近于一种造型艺术,体现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陈建光介绍,学校目前有专职美育拓展课程教师3位,宁波丰和园陶艺驻校教师2位,同时借助宁波市素质教育五中心之一的美术教育指导中心、叔儒印社基地等资源,保障了鄞小的“向美学堂”一月一次全校线上活动、一周一次年级线下参与。 寻石、诵石、绘石…… “石文化”充满校园各角落 画石头只是该校“石文化”特色美育中的一环,事实上,“石文化”不仅呈现在校园的角角落落,而且还和语文课、美术课、科学综合实践课、劳技课等多门学科相结合。 踏进校门,校园里有一条通往风雨操场及各幢教学楼的“最美上学路”,这条靓丽的彩绘路全长300多米,分春耕、夏长、秋收、冬藏四个主题,一段一主题,分别以绿色、红色、黄色、白色为主色调。路的两边,点缀着一块块鄞江石,上面不仅刻有一首首吟诵春、夏、秋、冬的古诗,如王安石的《元日》、孟浩然的《春晓》,每一首诗还配着一幅画,同学们每天沿着七彩上学路,吟着古诗进课堂。 “石头上的诗是学生们遴选出的,画是学生们画的,每幅画旁边都有学生的名字。我们采取包干到班或个人认领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诗配画,和语文老师一起营造诗教文化,使诗情、画意以视觉艺术的形式有机结合。”据介绍,仅画画的颜料,师生们就尝试了水粉、丙烯、油漆、涂料等多种,七彩路落成后,同学们都很兴奋,特别是有画作、名字在石头上的学生,特别自豪。“这也促使我们思考,这些画作不妨一年换一次,让更多学生的名字有出现在石头上、亮相于全校师生面前的机会,所以即便日晒雨淋后颜色斑驳脱落了也没关系。” 七彩路边上,还有一块农田,这是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农田的一处角落,堆着大大小小的鄞江石,这便是“石文化”美育课程的教学用具,学校把寻找、搜集石头的过程也纳入了美育课程,通过科学综合实践课、亲子活动等,师生携手甚至家校协同,寻找生活中的鄞江石,一石多相,赏石品石,在方寸之石中寻味天地之美,让“石文化”美育活动辐射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恪守“养正”文化 构建独具特色的美育课程 教学楼的走廊上,张贴着关于鄞江石头资源的种种小知识,包括宁波特产梅园石的历史故事,梅园石和小溪石的区别等;校园里,不时可见“养正”“笃学”等石刻景观……鄞江镇中心小学的校园里,充满了石文化的氛围。美育作为一种感知性、内生性为主的隐形教育,不仅需要“随风潜入夜”的浸润,也需要“润物细无声”的评价。该校从每一个孩子个性发展的评价指标出发,开发了“养正币”评价体系,激励孩子们在具体的美术活动中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 鄞江镇中心小学源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养正学堂,距今已有116年的办学历史。“养浩然之气,正做人之本”,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以“养正”文化为切入点,如今校园里正对着校门矗立的一块“养正石”,结合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养正币”之名即源于“养正”文化。它通用于学生各个方面的评价,从常规课堂到社团课堂,从活动到课程等,比如石头画作品的展示、获奖等,都用“养正币”进行奖励。学生收获的“养正币”可以换积分,可以换奖品,也可以累积使用。 “我们以就地取材、自主学习为原则,通过打造‘石之魂’‘石之律’‘石之美’‘石之韵’特色美育课程,美育授课活动覆盖全校所有学生,逐步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石文化’生态美育育人体系,培养师生厚重、沉稳、质朴、谦逊、坚毅、永恒的石头精神,实现校园文化和美育教育的融合发展。”校长叶杰军说。 【专家点评】 让美育充盈于校园空间 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 优美的校园环境,浓郁的文化气息,物化似的美育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美育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文化品位。潜移默化中将精神文化浸润于校园空间,恰如其分的渗透,使校园成为文化积存所在,实现校园物质视觉空间建造与精神文明塑造同生共存。 鄞江镇中心小学借助当地特有的“石头”元素,开设“石之魂”“石之律”“石之美”“石之韵”特色美育课程和美育活动,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以“石”为媒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来,让更多的孩子受益于“石文化”辐射的美育浸润,使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活”起来、“动”起来,实现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根本目的。 桂志华(正高级教师、宁波市美术教育指导中心秘书长) 主办:宁波市教育学会 浙江东钱湖教育研究院 宁波教育学院 现代金报 指导:宁波市教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