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我是班主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4月2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换座位众口难调?
“懒导师”让学生“当家作主”

    调换学生座位是班主任常做的工作之一。科学地安排学生的座位,对班上每位学生的成长和整个班级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感触颇深的。

    但现实中调换座位是一件众口难调的事情,如何权衡十分考验班主任的智慧。

    宁波市鄞州蓝青小学张品雪老师将这个“问题球”抛还给学生,让学生“当家作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件事引发了她进一步的尝试:把每一个孩子的“个体自主”纳入到“集体成长”的生态圈里,让孩子们走到自主发展的正中央。

    栏目主持人

    现代金报 |甬上教育

    记者 钟婷婷

    通讯员 俞玮蕾

    特邀班主任

    宁波市鄞州蓝青小学 张品雪

    班主任,一个平凡的岗位,却是孩子和班级的核心,更是连接家庭和学校的纽带。班主任的态度,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孩子和家长的态度。在这个版块,请看班主任怎么诠释他们的“权力”。

    他们的故事

    渴望“当家作主”

    上学期我新接了五年级3班,孩子特别活泼,个性张扬,富有主见。原班主任老师对我说,每学期初的座位调动是个焦点问题。班级全员调换座位,一向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但我延缓一个月后进行的座位大轮换,却出乎意料的顺利,事后没有一个孩子提出异议。

    孩子们满意是因为这次换座位是由他们自己负责进行的,有决策权。在开学初,我就对学生说:“因为我初来乍到,对班级情况不熟悉,对同学们也不了解,建议座位调换一个月后进行。至于如何调换,你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大孩子了,有能力自己决定。相信大家会在这段时间留心观察,用心规划的。期待我们国庆长假回来后有一个愉快的换座位体验!”

    学生自主讨论,将制定出的“班级调换座位规则”张贴在“班级议事海报”上,再进行二次讨论。按照这样的规则,班长组织同学按身高排队,将视力弱的需要照顾的同学适当插入到前面的位置,还注意避免上学期同桌过的同学再次做同桌,避免好朋友坐一桌,以免上课说悄悄话。换好座位后,再次相互征求意见,达成共识,适当进行了微调。

    到调换座位时,由班长主持,我参与、倾听,但不发表意见。孩子们乐呵呵的,几位负责主持工作的同学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其实孩子们调换的座位很合我们老师心意,一些负面因素他们也已经充分考虑到,做了规避。

    

    我的行动

    孩子们开心的是“能当家作主”,换座位这样的大事老师也能“放手”,而且还对他们充满信心,相信他们自己能解决。老师这样积极的期待,真诚的放手,为他们注入了自信的能量。事实证明,孩子们渴望“当家作主”,他们也的确具备这样自主管理的能力。

    把“问题球”踢还给学生

    有一次,两个孩子在课间因为一个很小的问题相互争执,后来你一拳我一脚地闹得不可开交。在讨论解决时,全班孩子居然分别为他俩站队,都说自己“盟友”有道理。我就建议他们以“该以牙还牙吗”为题开了个辩论会。孩子们欣然答应,他们自由组队,自主推荐主辩手,积极查找资料,准备辩论材料,还搜索观看各类青少年辩论赛视频……正式辩论那天,孩子们自觉地布置好教室,准备好辩论场地,主持人早早就位,正反方辩论有模有样。孩子们全程热情高涨,这个问题虽然没有完全达成一致,但在辩论的过程中,居然有反方队员悄悄地将坐椅挪到对方阵营,表示支持这样的观点与做法。

    就这样,这个问题的解决措施是以伙伴相互辩论的方式取代了我们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这是个以点带面的教育,从一次偶然事件生发成一个主题教育,让全班孩子在辩论中引发反思,突破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从中获得些许的成长。这是我这个懒导师的工作模式,经常将孩子们引发的“问题球”踢还给他们,倡导伙伴们开启互助模式,在“朋友圈”的交往中获得成长。

    创设“实践场”

    今年寒假,我们503班同学积极参与了学校课题组发起的“碳中和”实践探究活动。我陪伴孩子积极投身于学校创设的这个大型实践场,玩得兴致盎然。

    这次项目化实践活动由班长组织,孩子们自由组队,六人一队,成立了六个探究小分队,并分组讨论。在学校总方案的基础上,他们自主讨论确定了《503骑士中队“碳中和”项目挑战活动线上探究方案》,五次线上分享活动具体内容为:1.建立“碳社群”,了解“碳中和”;2.探索“碳循环”,了解减碳方式;3.记录“碳足迹”,制定减碳方案;4.分享“零碳”公约,交流减碳创意;5,拍摄视频,分享减碳成果。看孩子们的方案条理清晰,探究的过程很明确,针对性很强。在提醒他们更简洁地概括,更明晰地表达的同时,我不由得为他们竖大拇指。

    在这期间,各探究小分队分别确定了队名,设计了队徽、队标和探究口号。他们还发动家庭成员一起行动起来,算算家庭碳排放量,制定家庭减碳公约,并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少开私家车、少用空调,节约用水用电等。在这样历时较长,跨越实践场较多的探究活动中,孩子们收获满满,学会了和伙伴合作共享。

    借学校的大实践圈,创设适合自己班级孩子玩转的小小实践场,是我这个班主任经常在做的事。

    共玩“好游戏”

    当然,我也会在孩子们身上去挖掘适合他们的实践场。如听孩子们吐槽课间没什么好玩的,我就发动他们搞了个采访调查,问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小时候爱玩什么,有适合在室内玩的游戏吗?于是,咱们班课间就热闹又安静了,少了很多纷争与打闹。孩子们爱上了“翻花绳”,踢毽子,迷上了各类棋子,翻阅连环画,自创小绘本等等。

    一段时间过后,孩子们对这些游戏也会玩腻,那我就要“哄”他们争做游戏大师了:请他们课间去低年级孩子们那儿教学踢毽子、翻花绳;小伙伴组队自创游戏棋;探究小队PK解密游戏……我想,我这个班主任要做的就是陪着孩子们好好玩,点拨他们去哪儿找想玩的,并为他们创设想要的游戏环境。

    孩子们在这样接手“问题球”,共玩“趣味游戏”的过程中,身上多了些心平气和的气息,就好像长熟了的杨梅似的,身上的小刺渐渐地平了许多。他们相互指责的现象少了些。遇到问题,不再急吼吼地来告状,而是小队里先讨论一番,觉得解决不了需要我帮助了再告诉我,晨会课时这个事件就进入“议事”行列。

    同学间的关系亲密了许多,人际交往的视野也宽了,不再光凭学习成绩来论英雄了,因为在实践探究中他们看见了彼此不一样的优秀。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渐渐意识到了:我们是一个集体,一起往前走,一个也不能落下,这样我们会走得更远,更优秀。

    班主任说

    孩子们在“篮球赛”“足球赛”这样的体育赛事中很容易团结起来,为自己班级的荣誉而战。但在平时的相处和学习生活中却往往会出现“个人英雄主义”现象,会有许多纷争。

    我不想“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想一味地着眼于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帮助某一个孩子,而是希望将孩子的个体自主成长引入到一个群体交往的生长圈中,让孩子们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彼此牵起手来,一起走到自主成长的正中央。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