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的推进,对教师阅读的关注也多了起来。关于教师阅读的倡导,有很多不同的表述,有的认为非经典不读,有的认为不能只读专业书要博览群书,有的认为无用之用更为重要。 教师阅读既是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在全民阅读中发挥示范和先行作用,但教师阅读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教师如何把阅读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在阅读中遇到更好的自己,一起来听听这两位教师的阅读思考。 教师仅有休闲阅读是远远不够的 镇海区教科所 刘波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书名非常好,有一种灵魂追问的感觉,也是作者长期坚持“读写结合”的结晶。当很多人说因为工作忙碌而没空读书时,作者常生龙先生在评上特级教师之后,就确立了这样的目标:每周读一本书,每本书写3000字左右的读书感悟,并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开发布。他写的读后感悟质量很高,被多家刊物选用。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第一版是2015年出版的,从作者10年来写的500多篇读后感中精选了50篇汇编成册。出版以后,既叫好又叫座,先后印刷20次,总印量达15万册。2021年,这本书又推出了修订版。 常生龙先生曾分享说,自己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做的几件有意义的事情中,其中有一件就是订阅了所有的自己所教学科的期刊。也就是说,40年前,作为新入职教师的常生龙先生就牵手自己的学科专业刊物,开启专业阅读之旅了。在专业阅读的助力下,他很快就在学科教学中脱颖而出。后来,他不仅成为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还担任过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目前担任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 2015年,《读书是教师的最好修行》出版时,我就认真阅读了,并把这本书推荐给了所在学校的同事阅读,希望可以成为激发教师阅读热情的“入门书”。2016年下半年,我调到区教科所工作后,倡导成立了区域层面的“研之乐”读书会,就把《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作为第一本共读书,并举行了读书分享会。去年这本书修订版出版,考虑到不少教师没读过这本书,我把修订版纳入到2022年“啃读挑战”活动的共读推荐书目和寒假读书征文比赛的推荐书目,结果全区超过200位的教师写了这本书的读书心得体会文章。 常生龙先生曾在《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发表《构建自己的阅读体系》一文。他在这篇文章中,形象地用“七巧板”的说法介绍了自己的阅读体系,学科的本体知识、教育管理的知识、课程建设的知识、脑科学与学习心理的知识、资源整合的知识、教育哲学的知识、“五育并举”的知识就构成了他的“七巧板”阅读体系。可见,常生龙先生一直走在专业阅读的道路上。 《中国教师》杂志曾在2017年4月份做了“关注教师专业阅读”的专题策划,时隔五年后,又做了期“教师阅读与专业发展”的专题策划。2022年第4期中,有一篇北师大李煜晖教授的《让专业阅读融入教师的职业生活》一文。该文指出,以获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为目的的专业阅读,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理应融入教师的职业生活。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用弱目的性、弱学术性、弱规范性、弱转化率的休闲阅读掩饰专业阅读的缺失甚至取代专业阅读的地位,就好比让竞技体育中的专业运动员用宝贵的训练时间散步,其训练效果可想而知。毫无疑问,教师不能没有休闲阅读,但仅有休闲阅读是远远不够的,专业阅读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 对于教师的阅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博士的一个观点很值得借鉴。他认为,教师应该读什么书,既没有统一的标准,也不可能有统一的阅读书目。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学术基础、专业发展志向以及兴趣爱好来制订阅读计划,选择阅读书目。在他看来,最理想的是把阅读与自己的教学工作或研究兴趣结合起来。 顾之川博士的观点,让我想起了《中华读书报》“枕边书”栏目上两位名家的观点。上海开放大学鲍鹏山教授认为他所读的最多的书当然是跟他的研究和写作相关的专业书。部版本中小学语文教材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认为鲁迅的书读得最多,这跟他从事文学史研究有关。 可见,常生龙先生把阅读跟他的工作结合起来,进入了理想的境界,不仅在各个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还出版了《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2》。对于我们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而言,也应该以专业阅读为主,让专业阅读成为我们的“刚需”。 给自己一张心灵的存折 镇海区尚志中学 童斐 六七年前,我曾粗粗地翻过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彼时没有细看,因为“修行”二字,只嚼在嘴里,唇齿之间已然颇有些苦涩的滋味。 阅读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是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虚幻世界中的宅斗推理、爱恨情仇、忠肝义胆、侠骨柔肠,读来令人多么畅快淋漓;跟着文字周游天下,追古溯今,窥见不同的风土人情是多么有趣……现实生活还不够辛苦吗?读本书还要“修行”? 今天的我再次阅读这本书的修订版时,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为自己以前认知的狭隘感到汗颜。 2017年底,是我在尚志中学工作的第一年,区“研之乐”读书会发起了“每月啃读一本书,用心写就千字文”的“啃读挑战”。一时间,沉寂多年的热血被激发了起来——我一个中文系毕业的,还怕“读书”?我由此斗志满满地开启了我的“修行”之路,一直没有停歇,跟着区里的“啃读挑战”进入了第五年。 当我再次捧起这本书时,我才发现,它其实是一张很有意思的“阅读地图”:常龙生老师读过的那一本本的书,就像是一个个美丽的地名,而他在一个个晚上挑灯敲下的这一行行文字,是一条条脉络,将它们牵引到一起。从最初的“教学即创造”,一步步走到“变革即未来”,里面诚然不乏我曾到过的地方,但也正是因为到过,读起他的感想总结来才更有几分豁然开朗的共鸣;而后,对那些尚未到过的地方,更有了几分急不可待的憧憬。 坦白说,我家的教育教学专业类书籍曾是买回来跳读一番后就被束之高阁,一方面自己也没真正养成专业阅读习惯,另一方面也觉得理论和现实有太多的差距。可是常龙生老师却真诚地告诉我们,要读书。 他通过自己的工作体会与阅读之间结合而得的思索体悟,使得我明白了,学习本就不是立竿见影的事,要相信通过用心阅读与吸收书中智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思索,定会有所收获,而这些能力,或许在当下,或许在未来,就会帮你解决某个问题,渡过某个难关。现在想来,学习哪里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对学生的心灵影响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妄图只通过一场电影、一次谈话、一本书、一堂课就来实现即刻的改变,本就是急功近利的想法。 诚如作者在自序《让我们都来读书吧》一文中说:“……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其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并且已经被别人进行了总结,发表在各类著作、报刊或新媒体中。如果我们是一位读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径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远。” 我想,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与其说,是常龙生老师在这本书里为我介绍的那一个个美丽的地名邀我共游,不如说他传达给我一个理念:读书吧,将所思所感付诸文字,坚持不懈,让自己变成有思考力的阅读者;终有一日,那些精神的食粮会化为你心灵成长的助力,帮你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蓦然回首,我已经连续4年完成 “啃读挑战”的任务了,并且还一直在路上。 回过头来看看,4年,48本“正经”的书,教研、德育、心理、历史、哲学、传记、小说、散文、剧本、游记……我细细回想,在脑海中一遍遍描摹才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其实也已经有了自己的“阅读地图”。这一场“修行”,除去最初的“强制”,已渐渐变成习惯和自然。当我涉猎不同的领域,开始思考和汲取,开始沉淀和实践。我在课堂上对于延伸到课外的掌故野史开始能信手拈来,在作业设计、项目化教学以及单元整体教学等新的课程理念到来的时候,也总能够很快接受并兴致盎然地倡导教研组的老师们一起实践。而在这四年里,我完成了三个课题,成了区骨干教师,也顺利评上了高级职称。 读书确是最好的修行——漫无目的她随性阅读,固然是纯粹的享受;但带着思考的阅读,却是送给自己一张心灵的存单,日复一日的点滴积累,能让我们的眼界更为开阔,走得更高更远。如果,未曾邂逅这些,或许我还是一条躺平的咸鱼。 或许,我并没有常老师的毅力,在奔忙了一天以后还能坚持“每天一记”的习惯,不完成不睡觉。但是,至少我能保证每日空出1-2个小时来阅读,每周有半天在图书馆里静心沉淀,拙笔行文。 我期待,期待与阅读和思考的这一场长久相约的旅行能带我去更远的地方,期待那一次次不期而遇的美丽邂逅,期待我的心灵存单能愈渐丰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