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热点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4月2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公布

各学科“新”在哪里?
“变”在哪里?
宁波版解读来了

    英语

    不变中“守正”,

    变化中“创新”

    张文武(省特级教师,海曙外国语学校副校长):

    2022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是对2011版课标的总结、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衔接,体现了“不变”中“守正”和“变化”中“创新”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延用并调整了课标架构。与2011版课标“四部分、一附录”相比,新版课标将整体架构调整为“六版块、一附录”;调整“课程基本理念、实施建议”等表述为“课程理念、课程实施”;原附录中的“评价方法与案例”调整到“课程实施”中的“评价建议”,“课堂教学实例”调整为“教学案例”等。

    二、呼应并拓展了课程内涵。新版课标在坚持对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培养的基础上,提出了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等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征,拓展了课程理念的内涵,增加了“核心素养统领、主题引领、英语学习活动观、教学评一体化”等新提法。

    三、梳理并优化了课程体系,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等角度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迭代优化。九年一贯英语课程分级体系,六要素整合的单元整合教学,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等都已体现在新课程体系之中。

    孙雅飞(市名教师,海曙区雅戈尔小学教科负责人):

    除了突出课程的育人导向,新课标还优化了课程的内容结构,在课程内容中新增了主题和语篇两大要素。课程内容六要素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容基础。有意义的语言学习过程必然是以主题为引领、以不同类型的语篇为依托展开的,学生在意义探究和主题建构过程中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获得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最终获得素养的发展。

    此外,新课标在课程实施上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师资培训等建议,有不少创新之举。如,提出英语学习活动观。倡导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类、应用实践类、迁移创新类活动,逐步获取和梳理知识,形成关联,尝试应用,最后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

    探究实践教学

    完善学段衔接

    吴利文(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江北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

    新版科学课程标准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四个维度,明晰了学生在各个学段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对教师的教学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标关注学习进阶的设计,从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两个维度描述了学习进阶的过程,让各个年段的教师都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阶段,并关注学习的顺序性、阶段性和关联性。新课标力图突破各年段科学教师“各自为政”的局面,注重幼小、小初和初高中的衔接,把原来分开设置的小学科学课标和初中科学课标合二为一,更加合理地安排不同学段的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新课标明确设置了13个学科核心概念和4个跨学科概念,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融入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对于这些新提出的跨学科概念,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以探究实践为主要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新课标针对每一个核心概念都设置了教学提示,包括教学策略建议和学习活动建议两方面,此外还细化了评价和考试命题建议。

    新课标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力图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激发学习动机,积极参与科学学习和实践,通过综合性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信息科技

    关注“科”“技”并重

    培育创新能力

    费海明(正高级教师,江北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新课标把“信息技术”变成了“信息科技”,课程名称有了变化。同时,这门课程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实现一至九年级的全覆盖。这些变化,既彰显了义务教育课程群系统优化的国家顶层设计意志,又突显了信息科技课程呼应新时代,实践学科特质育人的责任与使命。

    课程易名,意在凸显“科”与“技”的双重价值内涵。具体地说,“科”指的是科学精神与信息科技原理;“技”指的是技术应用与技术创新。“科”与“技”的并重,意在追求理性工具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增强自主可控的创新意识与使命感,发展原始创新能力,使“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在学科内加以彰显,即“立技树人”。

    新课标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理念,坚持“与时俱进”与“经典永恒”。课标及时反映智能时代信息科技的变革与创新,更新课程内容,突显课程时代性。比如,在小学阶段夯实数据编码与生活算法等经典内容,在初中阶段导入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时代技术,以分段、分层的思想实现进阶式的学习。

    新课标既继承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要素,又面向义教段学生的心智特点研制出具体目标,同时给出细致的学段评量标准,使核心素养可育、可测、可评。

    体育与健康

    课程的

    逻辑起点变了

    张朝辉(省特级教师,鄞州区基础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教研员):

    本次修订,体育与健康课程占九年总课时比例的10%-11%,首次超外语,成为小、初阶段仅次于语文、数学的第三大主科。

    我关注到,新课标最大变化在课程的逻辑起点上,即把课程逻辑起点从教学生外在的体育运动知识、技战术改变为培养学生内在的核心素养,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确定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要素。

    基于新的课程逻辑起点,新课标中新增了三点:

    一、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

    二、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关注体育与健康教育内容、体能与技能、学练与比赛、体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等方面的有机融合。

    三、注重教学方式改革,强调从“以知识与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

    此外,新课标更强化了幼小衔接,小学一、二年级的所有课程都将在设计层面更加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这将让体育教育逐级下沉,帮助更多儿童建立起运动兴趣,提升运动参与度。

    艺术

    设置模块课程

    提升综合素养

    吴相撑(正高级教师、市名教师,宁波市第七中学教科室主任):

    新课标把艺术课时的占比达到了9%~11%,体现了国家对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视。主要变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聚焦核心素养,突出综合性。首次明确了艺术课程目标,即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艺术课程设置中,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融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的音乐和美术课程,凸显课程的综合性,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五育并举”的协同育人功能。

    二、创设学习模块,体现选择性。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围绕欣赏(欣赏·评述)、表现(造型·表现)、创造(设计·应用)和联系/融合(综合·探索)四类艺术实践活动,以任务驱动的方式遴选和组织课程内容。设置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五大内容模块。

    三、注重内容衔接,提升发展性。把学生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进行整体设计是艺术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如第一阶段(1—2年级)以艺术综合为主,体现幼儿园从综合活动到小学分科课程的过渡与衔接。第二阶段(3—7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有机融入姊妹艺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第三阶段(8—9年级)开设艺术选项,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并与高中模块教学相衔接。与之对应的是重视艺术学习的过程性、基础性考核与评价。尊重学生艺术学习的选择性,以学定考,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专项考核,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劳动

    强化指导

    实践育人

    戴振锵(市名教师,鄞州区塘溪镇中心小学校长):

    劳动新课标强化了对学校、教师在劳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的指导,突出了课程实践育人的特征。具体为:

    一、提出了劳动课程的核心素养内涵,即劳动素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制定了劳动课程表现性评价内容——“各学段劳动素养要求”,为学校、教师阶段性对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明了方向和评价指标,还附了具体的实施评价案例,非常好用。

    二、指导学校、教师以劳动项目为载体,以劳动任务群为基本单元,以学生经历体验劳动过程为基本要求,来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内容结构。构建了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有若干项目组成的课程内容,从课程内容方面强化了实践,推动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三、新增加的“劳动项目开发建议”、“劳动周设置建议”对学校劳动项目的开发设计和实施、劳动周的开发设计和实施进行了具体详细的指导,操作性强,非常实用。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