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寻美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4月2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泥料与新材料结合 作品呈现意想不到效果

陶立方
玩出创意
也玩出“科技”

◀学生作品

    

    指导:宁波市教育局

    主办:宁波市教育学会

    浙江东钱湖教育研究院

    宁波教育学院

    现代金报

    

    每周一至周五的下午,在镇海区崇正书院一楼的陶艺工坊里,总能看到小朋友们兴致勃勃地揉捏着泥巴,看着一只只小动物、一个个人物,或者是其他造型的作品在自己手里诞生,那种感觉让他们满心欢喜。

    在这里,孩子们不仅学会了陶艺制作技能,还学到陶艺文化与底蕴。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学院附属小学,崇正书院的陶艺还有新材料加持,体现创新与发展思维。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王伟 通讯员 董娇

    给学生们留出创意“空间”

    走进崇正书院陶艺工坊,近百平方米的空间颇为宽敞。中间是操作区,供同学们在上面制作各种作品,旁边有陈列区、材料区、清洁区和烧制区等多个区域,分别对应不同功能。

    最近,工坊首席导师郑奕霞正带领二年级小朋友,在陶艺课上制作一个立体造型的小青蛙。同学们先在老师的带领下割泥、摔泥,然后听老师讲解和演示,因为小青蛙有头部、身体和四肢,为便于同学们跟上节奏,郑老师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演示,同学们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跟着做。

    “小青蛙的制作不算难,但对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细节的把握不太容易,比如头与身子大小的比例,眼睛前后的位置,手部的姿态等等。”郑奕霞说。

    每个小朋友制作出来的作品,在细节上不尽相同,尤其是手部姿态,郑老师请同学们自己发挥,于是,形形色色的小青蛙产生了。之后便上色、上釉。

    制作好的小青蛙在这种天气里,需要晾两个星期左右,才能进窑烧制8个小时,其间,难免会有作品裂掉或变形,而那些基本保持了原有风貌的作品,都是幸运儿。

    面对最终成型的作品,孩子们可以选择带回家,也可以放在学校陈列区里面展出。

    303班刘轩宇同学告诉记者:“每周我都会去上陶艺课,一块块白色陶泥变化出一件件创意作品,这让我感到十分的骄傲和自豪。我们还在陶泥的泥料和釉料中加入了新材料,让它们变得与众不同,真是有趣又好玩。”

    在项目化学习中发挥特长

    在崇正书院有五位美术老师,他们都在九龙湖秦山龙窑工作室进修过陶艺教学技法。老师们创编的“陶立方”课程获宁波市精品课程,校本课程《陶立方》包含《陶艺文化与底蕴》《陶艺技艺与传承》《陶艺传承与创造》《陶艺创新与发展》等篇章。

    在“陶立方”课程下,同学们不仅能学习陶艺制作的综合技能,还有很多趣味知识的习得。如“识陶苑”带大家认识历史上的陶艺作品,以兵马俑为例,同学们通过观察兵马俑照片的表情、动作和神态,探讨古代工匠是如何体现将军的威武气魄。而在“绘陶轩”环节,老师会说:“没有见识将军们鲜衣怒马的模样,真是太可惜了,同学们能不能进行彩绘,让大家一睹秦兵马俑的风采呢?”于是,同学们给素色兵马俑绘上心目中的色彩,让它们更加栩栩如生。其他还有“赏陶廊”“猜陶园”等,让同学们立体地认知陶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在课程推进中,老师还会带领同学们进行项目化学习探索。

    郑奕霞老师从上个学期开始,就带领同学们进行校园红色小景的陶艺化和文创化探索。美术组老师先面向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如果要制作校园景观的文创产品,做哪个景观好?做成什么产品好?后来,根据大家的意见,选择最有辨识度的崇正亭和崇文楼,来做冰箱贴。

    于是,绘制设计图、完成冰箱贴陶艺造型、烧制并上色,陶艺社团的同学们热火朝天地干起来,直到这个学期,文创产品才陆续出炉。制作过程中,崇文楼的拱门主要以捏塑加雕刻的方式完成,而崇正亭主要以浮雕形式用泥板雕刻而成。

    郑老师说,这样的尝试拓宽了老师的教学维度,授课方式除了传统工作室模式,老师们还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开展各种故事化、情境化、生活化、创意化的主题创意创作活动,组织学生组建项目团队,然后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制定方案,随后依据方案在团队中开展陶艺设计、综合造型、欣赏展示等不同任务的分工,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以交流协作的方式共同完成项目。

    在传统陶艺里“赋予”新材料

    泥料与不同新材料结合,制作出来的产品会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学院附属小学,崇正书院聘请多名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为导师。美术组老师们向研究员们请教,如何在泥料中加入新材料,达到特定的目的和效果?

    美术组负责人董娇老师告诉记者,目前,他们选择的新材料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泥料中加入二氧化钛,可以达到对局部环境杀菌、除甲醛的作用;另一种是在烧制完后刷上荧光剂,可以使陶泥作品发出荧光。对于这样的探索,同学们乐此不彼。

    有一天,陶艺社团一位小朋友拿来了一个碎陶碗,他告诉老师,这是小时候奶奶给他做蛋羹的碗,如今奶奶去世了,这个碗对他来说就有了特别的纪念意义。可是后来,妈妈在整理物品时,不小心将它打碎了。小朋友希望在陶艺工坊,修补好自己的“传家宝”,后来在修补时,刷上荧光剂。如今,这个碗恢复原样,而且在灯光下会反射出淡淡的荧光,似乎在诉说着自己的经历。之后,工坊便开始征集师生们家中的破损陶瓷品,为大家免费提供修补并添加科技元素,让家中的老物件变成工艺品。

    ■专家点评

    镇海区美术教研员 沃虹霞

    陶瓷是我国传统的古老文化。说起陶瓷,人们就会想到中国。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原始陶瓷,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崇正书院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学院附属小学,有着丰富的新材料资源,学校陶艺工坊的创建正是基于新时代美育发展需要,并关注到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旨在结合本土陶艺文化,带领学生感受与体会中国悠久的陶艺历史。

    学校美术组教师创编的“陶立方”获宁波市精品课程荣誉,课程开发与应用始终坚持以生为本,重在提升陶艺学习的探究性与实践性,关注学生综合技法基本训练。教师们以项目化学习、场馆式体验和研学活动的形式,提升陶艺教学实效性,创新性地带领学生在陶艺胚料和釉料中加入抗菌、荧光等新材料元素,使科技赋能传统陶艺教学过程,还创新制作崇正校园小景冰箱贴,亚运文化吉祥物等,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意研究精神,延续陶艺学习热情。学校师生的陶艺作品在宁波市陶艺大赛、立体创意大赛、艺术节比赛中崭露头角,真正实现了“双减”背景下的美育教学“双增”,为镇海区的陶艺教学打开全新局面。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