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明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4月2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校社联动,体育“燃”起来

——“双减”背景下体育教育“家校社”联动机制的探索

    “双减”政策下,基层教师课程教学设计如何突破原有模式?大家又有何心得体会?近段时间,《明州教育》专栏联合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对此开展论文征稿。经审稿委员会评审,现刊出其中部分优秀论文,供各位老师结合实际学习借鉴。

    

    宁波市镇海区张和祥小学 王红燕

    【摘要】“双减”政策的“雷霆”手段为校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育提供了广阔空间。学校秉持“以体育人,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探求“家校社”联动机制的运行,有效拓展家庭与社会体育教育的功能,增强家长、社会对学校体育的支持力度,三者合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路上的“助力者”“引导者”和“守望者”。

    【关键词】“双减”;体育教育;“家校社”联动

    “双减”政策发布后,一时间社会上出现了“补习班冷了、运动场热了”“体育教师火了”“体育场馆周末爆满”等现象。这些现象显示出体育正逐渐被学校、家庭和社会所重视,学生的运动参与和身体活动水平也正逐渐提升。但是,学校体育的价值与使命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家校社”联动,有效拓展家庭与社会体育教育的功能,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承担起各自的社会责任,应是我们所思考与努力探索的。

    一、联动机制的构建与形成

    学校秉持“以体育人,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双减”背景下体育教育“家校社”联动机制的有效运行,打开体育教育新格局。

    家庭帮助儿童养成早期的体育观念与运动兴趣,学校是学生全面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主要场所,社区则是学生进行校外体育锻炼的辅助,对学生运动习惯养成意义较大。基于以上逻辑,学校在“双减”背景下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学校体育为主导、家庭体育为基础、社会(社区)体育为辅助的体育教育“家校社”联动机制(见下图)。

    体育教育“家校社”联动机制

    二、实施的路径与探索

    路径一:主体赋能实现“目标联动”

    “双减”是教育格局的大调整,阵痛、困难、迷茫在所难免。家校社都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明确各方职责边界。小学生受家庭教育影响较大,调动家庭力量,唤醒家长支持学校体育的意识,并在家庭协助子女开展体育活动,则能较大程度上提高体育整体成效。

    学校依托“祥和家长成长学院”建设规范化、序列化的家长成长课程,通过“线上”与“线下”“选修”与“必修”“全员参与”与“私人定制”等不同形式,邀请体育大学教授、家庭体育教育专家、爱好体育的家长走进学校,与家长交流、分享、碰撞、反思“双减”下家校联动共育的话题,为学生健康成长赋能。

    路径二:顶层规划实现“课程联动”

    学校是体育教育主体,承担着顶层设计、长期规划、资源配备等重任。学校在摸清生源及周边区域资源状况基础上,做好体育教育的顶层设计,主管部门给予政策、项目、经费上的保障,为实现“家校社”联动目标保驾护航。

    1.课程实施的“加、减、选”

    (1)“加”是指增加体育课时量,学校确保每天1节体育课;在课后服务时段,为不同年级学生开设一周一次的体育选修课程。

    (2)“减”是指学校体育从“项目”走向“课程”,应用高质量作业精准解决方案,切实减轻学科作业负担的基础上,统整零散的体育课时,将“体育课堂、体育锻炼、体育竞训”三方面,形成有机、整体的体育课程链,将“体育教育”延伸到课内外、校内外的“生活体育”。

    (3)“选”指选项走班,即体育选修课打破原有行政班,同一个年级按照运动专项分成多个教学班同时开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为学生熟练掌握1项运动技能提供保障,同时满足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

    2.课程管理的“实、智、趣”

    (1)“实”是指对学生的考评。学校开展“体育运动等级达标”活动,以“定级不定项”的方式,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育素养的培育,大大提高体育学习的实效性和成就感。

    (2)“智”是指对课程的监控。“双减”下体育课程质量是生命力,学校通过课程管理小程序,让学校、家长通过小程序实现智慧管理,保证课程质量,同时实现家校互动共享。

    (3)“趣”是指对课程的创新。学校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体育故事”,开发校园蹦床绘本,通过独具特色的绘本,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喜爱蹦床这项体育运动。

    路径三:空间共享实现“场地器械联动”

    “双减”之下,让原本只有一个操场和体育馆的场地更加捉襟见肘,如何破解?拓展社会体育资源,与学校互相开放、共享。与学校一河之隔的是体校——镇海区业余蹦床与技巧运动学校,这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解决了体育空间场地、专业器械等问题。在双方主管部门的协调支持下,两校合作,有关场所、训练场地及设施,适时向对方学校开放。

    路径四:人员统整实现“师资联动”

    “双减”之下,校内外对于体育教师、指导员的需求激增。学校规模小、师资紧,校内专职体育教师仅能满足日常教学。学校优化师资结构,一是依托“蹦技学校”以及宁波大学高等体育院校的师资力量;二是聘请训练学博士、大学教授、原国家蹦床队总教练、退役运动员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辅导员”;三是成立蹦床等专项运动的教研组,夯实校本研训,开展校内外、线上线下的师资培训,扩大校内专兼职师资储备;四是统整社会资源,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与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缓解、补齐师资短板。

    “双减”之下,周末、节假日、寒暑假时间,更需要校外体育师资的助力,主体是家长与社会(社区)体育指导。一是就家长而言,其体育素养参差不齐,缺少实际指导能力,更多充当监督者角色。家长积极配合参与体育联动活动,激励子女完成体育课内外目标。二是就社区而言,大部分社区目前还不具备配备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条件,即便配置了少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但也是杯水车薪。与学校等资源联动,开设公益性运动俱乐部是有待开发的路径。

    路径五:时空突破实现“赛事联动”

    学校一体化体育大课程观,注重课程实施空间上的课内外、校内外拓展,联动校内外资源参与、服务各级各类体育赛事,重视全员参与、普及,将体育竞技与赛事娱乐有效融合,打造师生家长认可的可持续的赛事品牌。

    在“双减”政策实行后的第一个寒假,为了让孩子们拥有一个欢乐、充实又有意义的假期,学校在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体操运动管理中心指导下,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体育器材企业、科技平台公司、抖音等媒体平台、平安保险等社会资源的联动下,发起并策划了以“留镇过年,把蹦床带回家”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家庭蹦床亲子运动时空联赛”。学校作为承办方,100多个学生家庭与来自江苏、湖南等九个省市的家庭共700余人参与了联赛。整个联赛历时十天,期间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达到118.3万,抖音平台播放达15.8万次。

    此次全国家庭时空联赛反响热烈、影响深远,是一次“家庭、学校、社区、企业、媒体、政府”等多方共联、共享、共赢的成功尝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寒假生活,促进了家庭健康意识,也为全国运动爱好者家庭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引领健康生活新时尚。

    路径六:科学监测实现“数据联动”

    “双减”下,体育教育需要更加科学。学校与高校合作,把科技融入体育,让体育教育更安全、精准和高效。利用大数据平台,探索学生运动过程数据采集和评估,实现常态化数据监控,提升训练水平和教学质量,重点研究了运动对学生体质健康、感觉统合能力、睡眠的影响。

    三、总结与思考

    一个学校有其创新,也有其坚守。对于我校而言,体育教育“家校社”联动共育也有着不变的核心——“人”的发展。作为联合共同体,三者共同拓展学生的无限可能性,共同培育学生人格的健全,共同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承担起各自的社会责任,合力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助力者”“引导者”和“守望者”。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