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寻美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5月0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小“贝壳”孕育出美丽“明珠”

这所学校的《贝艺创想》点亮了校园文化

孩子在创作贝壳作品

    在北仑区小港中心学校校园中的墙面上,悬挂和张贴着许多用各类贝壳创作的贝艺作品,师生漫步校园中,仿佛也能感受到海风拂面。

    记者了解到,小港中心学校多年来通过特色的《贝艺创想》美术课程,从小小的“贝壳”里孕育出了美丽的“明珠”,点亮了校园文化,更点亮了孩子们的心灵。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李臻 通讯员 朱静 杨阳

    从海边来到课堂 “贝”赋予了新生

    “哇!妈妈快看,这个贝壳好大!这下美术课的材料就齐全啦!”

    相比去公园赏花、去湖边放风筝,小港中心学校的同学们更喜欢去海边“淘贝壳”。迎着略带腥咸气息的海风,赤脚走在柔软的沙滩上,细细寻找半掩在沙子中的贝壳,拨开泥沙,洗净贝壳,精心挑选着自己美术课上的道具。

    2006年建校之初,小港中心学校充分结合学校“小港湾 大世界”的办学特色,努力把港口海洋资源转化为校本资源,着手开发《贝艺创想》美术课程。经过十几年的改进完善,形成了成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理念,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式,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逐步形成“以美育美,以美育人,以美立校”的办学特色。而《贝艺创想》课程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只在美术课堂上,也在生活中影响着孩子。在海边、在餐桌上,同学们对贝壳的收集和挑选,对不同贝类的分辨,对不同贝类知识的学习,就是引导学生发现美、寻找美、学习美的重要途径。

    在美术课堂上,老师指导学生制作贝壳类海洋生物的名片、贝壳画作品、贝壳标本等。通过篆刻、上色、塑性等途径,原本自然的贝壳被赋予了更加规则或更加天马行空的造型。

    “学生在收集材料和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并用一些技能技巧将‘美’用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这个过程既锻炼了孩子们的眼力、脑力,也锻炼了动手能力。”学校美术组教师朱静介绍,“让孩子们在大自然的课堂中找到‘美’,通过课堂上自己大脑的设计和双手的创作,以美育美,让美更美,赋予贝壳新生,给予他们完整的美育体验,这是《贝艺创想》课程的独特之处。”

    从作品走入校园 “贝”点亮了文化

    “学校的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走进小港中心学校的校园,学校行知广场、走廊、教室的布置都十分讲究美学和实用实效,彰显着学校的办学特色。一笔一画、一草一木、一窗一舍的造型、色调、创意都融合了海港文化、贝艺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布置学校的“装饰品”,并非是学校原本的装修,而是同学们的“创作”。

    “我们通过让孩子们用自己的作品装饰班级和校园,让孩子们自己创设美的环境,帮助孩子们增强创作的获得感和荣誉感,让美育在校园时时处处发生。”小港中心学校校长宋海浩介绍。

    除了日常的校园环境创设,在学校一年一度的海港文化节上,同学们的贝艺作品也是“主角”之一。文化节的“商业街”上,学校美术社团设置了专门的摊位。同学们可以使用自己收集或制作的贝艺作品作为“货币”,置换相应的文具。

    而且贝艺作品展示秀也是文化节上的保留项目。同学们穿上最喜欢的衣服,带着自己制作的展板,在广场中间,向观众们展示。还有的同学用贝壳制作成了项链、手链或衣服上的装饰,引得阵阵赞叹和羡慕。

    从美育走向育人 “贝”孕育了明珠

    小港中心学校的贝艺课程既是以自然之美孕育人文之美、创造之美的“以美育美”课程,又努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五育联动,感受德育内涵,提升劳动能力,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引领港小的孩子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更大的世界。

    去年暑期,学校举办了“贝壳画进社区”活动,将贝艺课程带入了学校周边社区,让更多孩子学习、了解贝艺创作,帮助他们树立“变废为宝”的低碳生活理念。这样的公益课程,收获了周边社区居民的好评。

    学校社团的孩子们还在老师的带领下,将作品送到敬老院,与老人们分享收集贝壳、创作作品的过程,为老人们带去温暖与活力。

    小小贝壳,除了美术课,还融入语文、科学、劳动等课程,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据悉,2021年《贝艺创想》被评为市级优秀精品课程。 2015年《小港湾 大世界——2016基于融合视角下“港派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获市一等奖;学生的贝艺作品在省、市、区各级比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的佳绩。

    “‘培养有民族灵魂世界眼光的港小少年’是学校一直以来的育人目标。我们在学校港派课程的整体构架下,开发出了《贝艺创想》等多门美术精品拓展课程,通过贝壳这一媒材体现海港文化的地域特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宋海浩表示。

    ■专家点评

    贝壳承载美

    贝壳是海港文化中一样易取得的自然资源,它从千万年前被近海地区的人们当做货币开始就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随手捡起身边形态各异的贝壳,使人联想起大自然的造化、神奇之美。采集贝类的过程,不仅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每一个产物,激发热爱之情去创作,还是提高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及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贝艺创想》课程加强了各科之间相互渗透,活化课堂,努力使各学科均衡发展,同步前进,达到双赢。语文课堂中图文并茂的贝壳绘本;科学课堂中对于贝壳生长生活的深入探究;美术和劳动相结合,在创作过程中学习掌握更多劳动技能,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北仑区美术学科教研员戴宏宇

    指导:宁波市教育局

    主办:宁波市教育学会

    浙江东钱湖教育研究院

    宁波教育学院

    现代金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