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劳动课回归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5月1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劳动教育 家校协同方能行稳致远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将小学、初中划分为四个学段,设计了不同的任务群,并对具体的劳动内容按照由易到难、梯度式进行设计。

    劳动课程来了

    宁波打算怎么开?

    不知为什么,“劳动课程”一经公布,便招来了各方吐槽,这可能是方案对劳动教育的内涵外延的定义大大刷新了公众的认知,人们一时适应不了,难以接受。其实这恰恰是方案的最大亮点所在。

    细看几大任务群,当会发现,新版的“劳动课程”与传统劳动教育有很大不同,它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和方式,倡导让学生身心参与、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真正把劳动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有计划、有步骤、可评价地予以认真开设。

    在海曙区教育局公布的海曙版劳动教育清单上,我们看到,清单包括了日常生活劳动和学校劳动,共计36项。对照部版清单,有诸多重合的地方,也有些区别。部版的专门就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做了要求:选择1-2项新技术,如三维打印技术、激光切割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液态金属打印技术等,进行劳动体验与技术应用。熟悉某项新技术的基本工作过程、常用参数设置、材料的适用范围等。 说实在的,部版这部分的要求太高了点,可能适合北上广深等城市学生,但未必适合其他城市,更不要说农村学生了。同理,部版清单都在前三个学段中提到,要求学生饲养1~2种小动物、家禽等,如金鱼、兔、羊之类。这样的要求更适合农村孩子,但不适合城市学生,他们的父母不可能在三居室里划出一块做羊圈和兔笼,何况还涉及到宠物饲养的管理条例,不现实。海曙版的没有。窃以为,从培养学生的情商、珍爱生命目的考虑,这一课程内容不可或缺,但要视实际情况,城乡有别,不能搞一刀切,养狗养猫当由家长、学生自己选择。

    考虑到“劳动课程”下学期就要开出,时间紧,任务重,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及早做好下列准备:一是对照部版清单,制定完善切合本地实际的劳动教育清单;二是就部版清单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内容,如养殖小动物、家禽等,会同家长、老师、学生等商定一个可行性方案;三是尽快落实教材,如没有部版教材,也要趁早编一本校本教材;四是确定师资,通过招聘或从校内教师中选拔合适的人担任专职的劳动课程教师;五是草拟一个劳动课程的评价方案,要从授课目标、课堂效果、考核成绩等维度制定一个评价条例。王学进

    培养劳动意识和习惯

    才是最重要的

    “五一”劳动节刚过,教育部新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些网友或家长更是对教育部的“新规”进行深入研读后提出了很多问题,包括劳动课程应该如何开展,需不需要考试,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升学等。

    至少从目前来看,劳动教育还不可能纳入考试,也不会影响孩子升学,而家长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考试和升学上,则恰恰暴露出对孩子劳动教育认识上的不足,以及对教育部最新文件的误读。义务教育阶段劳动课程的核心,既不是为了考试和升学,否则将可能陷入“应试教育陷阱”,同时也绝对不是为了让小学和初中的孩子会炒几道菜,会洗衣服和袜子,而是通过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帮助孩子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

    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管是教育部门规定劳动课程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还是规定每周劳动课程不能少于一个课时,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孩子爱上劳动,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至于说一二年级要会炒几道菜,三四年级又要会炒几道菜,都不过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采取的具体手段而已。

    为什么说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帮助他们养成劳动习惯才是劳动教育课程的核心,才是最重要的?那是因为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并且愿意动手去参加劳动实践,是可以伴随一个人终身的一种品质,并且可以通过这样的品质感受到劳动的快乐,领悟到劳动的价值和真谛。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们来说,要想完成上述的任务和目的,就离不开学校和家长的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有条件的学校,自然可以为孩子们开设烹饪课程,或者是开辟专门的农田供孩子进行劳动实践,但是没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和家长配合,来完成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课程,并且借此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而作为家长,则要把劳动教育贯穿到日常生活,让孩子敢于尝试,勇于实践,帮助他们找到劳动的乐趣,在劳动中寻找成就感。

    苑广阔

    劳动教育 家长别代劳包办

    先跑个题:因为工作关系,笔者和一些企业HR多有接触交流;近年来,部分企业在招聘新生代员工时,存在这样一种让人颇觉诧异的倾向——同等条件下,并不太愿意录用农村孩子。

    何以如此?过去,农村出身的孩子总被冠以“吃苦耐劳”“朴实”“受挫力强”等正向标签,现在,这种认同感正在发生变化。部分企业的做法的确失之偏颇,但个中缘由,启人思考。

    笔者老家地处西北农村。近些年,因为种种因素,陪读之风盛行。从幼儿园到小学到高中,爹娘爷奶去县里、镇上租房陪读、“贴身照顾”的情况,非常普遍。陪读能否有效促进学业姑且不论,不过在家长或主动、或无奈的全方位呵护下,孩子们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确实退化了。

    不独农村,大城市里的父母,天南海北地陪读陪考的,同样不乏其人。甚至孩子考上大学,还有家长辞职抛家,巴巴地远走他乡,“照顾”子女的饮食起居,“指导”学习恋爱。恰恰是父母的不放心、不放手,越俎代庖、大包大揽,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扼杀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正是劳动教育缺失导致的。窃以为,家庭教育要承担的基本责任乃至首要责任,就是要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学会生活自理。试想,如果我们的孩子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味参加培训班、十指不沾阳春水,长大后又该如何自立自强,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来创造美好、成就梦想?

    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其实都更注重于知识教育,而弱化、边缘化了其他方面,存在着“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的问题。眼下,让劳动教育加速回归育人本位,善莫大焉。

    最好的劳动教育,是生活。发挥主导作用的是学校,但家庭才是基础所在。新课标提出,劳动课程内容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3大类别,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各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必然会受资源和场地所限,还要避免相关课程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劳动教育要走出教室、融入日常,更须家长言传身教,摒弃溺爱型教养方式,让孩子多动手多实践,自己则少代劳少包办。

    清代画家郑板桥年过半百才得一子,取名“小宝”,足见宠爱;他担心儿子被娇惯变坏,对其管教甚严,从不溺爱。据传是板桥先生临终前留给儿子的遗言,十分通俗直白:“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劳动都是立身之本。娃们的劳动课开课在即,咱家长们得支棱起来,不拖后腿,不掉链子。

    汤圆儿(家长)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