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闻裕顺幼儿园教育集团 李江美 立夏,宁波历来有深受儿童喜欢的“拄蛋”游戏。所谓拄蛋,就是两人各握一枚熟蛋,用蛋尖部分对顶,不破者赢。为此各家需要在立夏前一晚,用茶叶及各种调料煮蛋,再编织一个蛋套,既可保护蛋又方便孩子携带。立夏当日,孩子们脖子上挂着五颜六色的蛋套入园。在教师组织下,展开轰轰烈烈的“拄蛋”比赛,最终会产生班级、园(校)级蛋王。随着经济发展,游戏中的蛋也从早期单一的鸡蛋、鸭蛋,演变到如今越加丰富的鹅蛋、鸵鸟蛋、鸸鹋蛋等等。于是每年立夏,各大幼儿园、学校都如狂欢日,媒体也广泛报道。卷入“拄蛋”游戏的不仅有幼儿、学生、老师,还包括背后的家长们、媒体。 然而,在这样各家各户、年年卷入的活动中,教育能仅仅满足“谁是蛋王”吗? 一、立夏“拄蛋”,极佳的教育生长点 生长教育是以关注生命生长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教育者尊重每一位儿童的个性,提供丰富的教育路径,让其内在潜力得到自由、充分的发挥与发展。其基本路径为:发现生长点;搭建生长平台;增强生长力。 在生长教育看来,“立夏拄蛋”其实是一个极佳的教育生长点,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教育资源丰富 教育资源在低龄儿童学习中的作用非常关键,这是因为此阶段儿童尚处在具象学习阶段,需要通过操作去了解客观世界,获得探究的能力、方法。毋庸置疑,立夏当日各家各户自发提供的各种蛋,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具体体现在,数量充沛:每位幼儿至少一枚甚至有人是多枚。材质多元:提供的蛋种类、大小、颜色、名称等不同。 (二)教育时间的确定 资源丰富且此资源出现的时间确定,这是课程能够得以开展的重要保证,因为这意味着教育者能够提前就这些可能出现的教育资源进行周密的思考。在立夏来临前一两周,就可以围绕“拄蛋”游戏,教研组有目的的计划;教师和幼儿提前讨论、调查;幼儿园有准备的支持等等。 (三)参与人群的广泛 教育历来倡导形成协同教育的大环境,但要落地并不容易,表现在参与教育的主体基本为幼儿和教师,其他参与者存在“有心无力,有力无心”的现象。但在“立夏拄蛋”这场狂欢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人因“拄蛋”而自发参与到教育中,且从中贡献力量。除儿童、教师外,还包括:家庭成员,负责寻找坚实的蛋,分享煮蛋秘方,制作各种独特蛋套;媒体记者,每年都可看到各大媒体对幼儿园、学校“拄蛋”活动的宣传。手工制作者,通过各种微视频传授编织蛋套等。 二、立夏“拄蛋”,可留下的生长力 只有教育生长点,却没有懂得搭建教育生长平台的教育者,这些可贵的生长点其实转瞬即逝。一年又一年的校园“拄蛋”游戏,教育到底让它留下了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每个教育者思考的。我认为只要具备有张力的教育生长意识,一年一度轰轰烈烈的“拄蛋”至少可以留下: (一)儿童的生长力 “拄蛋是拄蛋”与“拄蛋是教育”,这就是非教育专业人士和教育专业人士的区别。 如果“拄蛋是拄蛋”,那么它就是一种快乐、自发的民间游戏,即没有教育者参与,“拄蛋”游戏也存在。只有当“拄蛋是教育”时,教师对“拄蛋”活动的组织才有了意义。那么“拄蛋”中蕴含哪些教育价值? 1.指向科学:为什么同样是蛋破裂时间不同?当我们和儿童一起从比赛的快乐中退出时,我们会发现这其实有很多和科学探究相关之处:蛋的材质不同,握蛋方式不同,发力点不同等等。为什么用蛋套?保护的作用。如果再追问,还有什么保护蛋的办法?我们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可以保护蛋的材料,甚至同种材料用不同方法去包裹蛋其保护作用不同。那么“拄蛋”后,各种被奇奇怪怪事物包裹的蛋从桌子上、从一楼、二楼、三楼往下抛时,这就变成了一场全校师生参与的科学盛宴。 2.指向艺术:各种蛋套怎么编?打结的方式只有一种吗?小年龄儿童不会打结,可以用毛茛条拧吗?用彩色线条编会如何?只用黑白线编会如何?蛋套上的孔洞大会如何?大小不一会如何?能编出一个套住我自己的蛋套吗?只要鼓励、放手让儿童去尝试、探索,最终呈现的或许是一场独特的“蛋套艺术展”。 3.指向生活:每家煮的蛋的气味为什么不一样?什么是香料?各种各样的茶叶、形形色色的香料就能引领儿童走进真正的生活世界。我们可以煮一锅蛋吗?怎样煮蛋能不破?用铁锅还是电饭煲?要煮多长时间?水要放多少?怎样才能知道蛋是熟了?劳动教育自然而然溶于其中。当全校教职工分享到孩子们煮的蛋并由衷点赞时,“劳动是辛苦的,劳动是快乐的”这种体验儿童就能真实感受到。 (二)家长的生长力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中国父母或许是这世上为了孩子愿意付出最多的家长。然而“爱”和“会爱”并不对等。《家庭教育法》的颁布让我们看到政府的导向,也看到众多爱孩子却不知道怎么爱孩子的家长们的困惑。的确,“没有人教我怎么当父母时我已经成为了父母。”教育要肩负起引领家长的使命,但这种引领不是靠简单的说教,靠一两场讲座。最好的引领是让家长看见科学育儿的力量。生长教育是怎样通过类似“拄蛋”这样的活动去引领家长呢? 1.有准备的前置:提前发布有准备的信息。 教师面对家长时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教育专业者的身份,“说有准备的话”才能让每次的家园沟通变得有价值和意义。比如:发布幼儿编织蛋套的视频,让家长直接感受,孩子编织的蛋套虽然可能不如妈妈、奶奶编织的那么美,但他们在编织中表现出的交流、尝试非常有价值。发布幼儿比较各种蛋后的描述记录,让家长发现幼儿真的可以通过具体、生活中的事物,展现出科学探究的品质。 2.有对话的现场:对于这种全班家长自发参与的活动,且参与的家长都有童年亲身经历感受的活动。 教师清醒地意识到,看似只是十几分钟的“拄蛋”活动,却能搭建起家长和自己童年对话、和孩子童年对话的桥梁。所以我们传递孩子比赛现场的真实感受:胜利的感受“赢了也要敲破才能吃”“我一定要赢”“我的怎么还不破”;失败的感受“哈哈,我的终于碎了,吃”“我妈妈买的这个蛋太不靠谱了”。我们传递孩子比赛现场的真实思考:“我觉得加盐煮蛋会比较硬”“要用身体顶一下,不能只用手”。这些真实传递在释放儿童游戏快乐的同时,也让家长学会如何站在儿童视角看待游戏。 3.有后续的延伸:活动后的传递。 对非专业人士而言,特定场景的教育热情可持续性不一定长。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家长在单个节日活动中所获得的成长是碎片化的。有效的家长支持是要懂得借助家长在节日活动中的热情、思考,去唤醒他对教育的真正关注。比如围绕这个立夏“拄蛋”活动组织家长开展聚焦话题的交流:“孩子在比赛中的得与失和我想象的一样吗?”“我为孩子找到最硬的鸵鸟蛋孩子为什么抱怨一点都不好玩?”这些延伸是重要的,因为它实现了帮助家长从具体事件中概括提炼出育儿的方法。 (三)媒体的生长力 全民喜爱的民间活动始终是媒体关注的视角,但当媒体报道十多年始终围绕各大学校、幼儿园里的蛋王,各种精美蛋套时,民间游戏的魅力不一定能得到彰显,也不一定能促进民间艺术的传递,这无形中减弱了媒体传播力的价值。 那么,生长教育如何在“立夏拄蛋”的传统活动中借助媒体的力量呢? 1.各方联结的力量:让媒体在“拄蛋”的小切口中看到参与者强大的凝聚力。从幼儿视角来看,可了解幼儿对过立夏方式的看法,幼儿眼里的蛋王等。从教师视角解读,可通过“田螺奶奶”送蛋套新闻让大家看到这座城市的温暖,组织同在宁波但来自不同籍贯家长们过立夏方式的分享等。从家长视角来看,可观察到“梅林”鸡蛋体现出的本地特产元素,生在宁波的鸵鸟蛋展现宁波物种培育水平等。 2.彰显教育的力量:教育引领大众,教育引领未来,这一点应该是媒体传递教育信息的方向。当教育者能够将可引入教育的、一个个大众关注的节日活动,通过教育智慧物化为外显节日欢乐,内含教育实质的教育活动时,媒体就能传递教育的应有价值。 总结与反思 全国各地有许多类似立夏这样全民自发参与,且又适合引入校园的活动,只要我们具备这样的一种教育意识:所有的教育价值点都是生长点,教育者要懂得围绕生长点搭建教育生长平台,最终实现每个参与者的生长力。对教育者而言,这种生长力就是读懂幼儿的能力,就是构建课程的能力。这就是我所倡导的能展现教育张力的生长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