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 寻美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5月1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校馆合作,打造“第二课堂”

​让艺术品“走进”寻常百姓家

学生在艺术馆挥毫。通讯员供图

每周的课后服务课堂。学校供图

学生制作的文创产品。记者 林涵茜 摄

学生在陈之佛艺术馆取材。记者 林涵茜 摄

    陈之佛是著名美术教育家、画家、工艺美术先驱,他在图案设计上取得巨大成就,创造了我国许多个“第一”。

    慈溪浒山街道晓记北弄2号,陈之佛艺术馆就坐落于此。距离艺术馆一公里的慈溪市上林初级中学,充分开发本土资源,开设“创玩陈之佛艺术馆”课程,带领学生走进陈之佛艺术馆,将学校美育与艺术馆结合,深入探索馆校融合课程构建与实施方法,玩中学、学中玩,让艺术馆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林涵茜

    实地感受艺术家的创作氛围

    “第一次来到陈之佛艺术馆,就被惊艳到了,原来家门口就有一个这么棒的艺术馆。”

    “我之前就和家里人一起来过,但是这次陈之佛艺术馆之旅让我有了新收获。”

    “陈之佛艺术馆每个角落都给了我创作灵感,窗户图案、屋檐瓦片、墙面肌理,抑或是院子里铺设的鹅卵石都成为我们笔下的绘画图案。”

    ……

    近日,上林中学“创玩陈之佛艺术馆”课程负责老师邹映娣带着学生前往陈之佛艺术馆,这次拓展课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通过实地参观、就地取材,感受艺术家的创作氛围,同学们深有感触。

    走进陈之佛艺术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陈之佛青铜塑像,下面写有他的生平简介。穿过前台,往右看,一座小拱门后面便是陈之佛故居。

    故居坐西朝东,青石铺阶,为传统硬山顶砖木结构高平屋,七开间,有前廊,粉墙黛瓦,古朴雅致。

    故居前的庭院颇富江南意蕴,湖石垒岸,池水清浅,池鱼游弋,长廊凉亭,风景怡人。故居后辟有小院,芭蕉成簇,翠竹摇曳,一片生机盎然。

    同学们拿着画板,或坐在台阶,或依靠在柱子旁,用手中的画笔记录这一刻。

    七(4)班的黄行一同学是第一次来到艺术馆,“我尝试用画笔描绘看到的世界,既是对客观世界的艺术加工,也是我自己内心对美好事物的表达。在画画那一刻,感觉世界都安静了,完成作品时,也会有一种成就感。”

    学校打造“创玩陈之佛艺术馆”课程

    “洪丕漠曾评价陈之佛先生‘艺坛宗师’,先生是近代中国画坛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生前对美术教育的奉献,身后对艺坛遗留的风范,值得我们后辈的敬仰。”八(11)班陈柏名同学的爸爸是一位书法家,也是陈之佛艺术馆的常客,曾多次带儿子来这里参观。

    当天课堂现场,陈柏名同学表达了对先生的敬意,这将是他一生中的宝贵记忆。

    有人说,陈之佛先生的设计取材广泛,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实用价值;也有人表示,先生的设计与我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确实如此,陈之佛的艺术兼具美观性与实用性,学生能够从中学到知识,并很快运用到生活中。

    “那时候我偶然得知慈溪本地就有这么一个艺术家,而且在学校附近建有艺术馆,很感兴趣。参观之后,觉得他的艺术理念非常适合分享给学生。”于是,邹映娣尝试将陈之佛艺术带入课堂。

    2015年,学校系统将艺术馆资源引进学校,创建“创玩陈之佛艺术馆”课程,打造4个模块、16个主题资源库,系统编写了教材与学习手册,通过场景式、体验式、寻访式、跨学科等项目化方式玩转陈之佛艺术馆,在真实的情境中,经历“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学习过程。

    《创玩陈之佛艺术馆》课程被评为宁波市中小学艺术教育成果一等奖、宁波市第八届义务教育精品课程一等奖、浙江省第八届义务教育精品课程,收获诸多好评。

    让艺术品“走进”寻常百姓家

    学生进入陈之佛艺术馆参观展览、写生、摄影,回到课堂将采集的元素进行头脑风暴,通过故事情境法的创意思维拓展,将陈之佛艺术元素设计成文创产品。

    绘有陈之佛艺术馆美景的团扇,印有学生自主设计图案的书签、徽章和棒棒糖,这些文创产品都是学生在“创玩陈之佛艺术馆”课程上的作品。“通过参加‘创玩陈之佛艺术馆’课程,从造型、色彩、构图、装饰、适用等角度细细欣赏陈先生的图案设计,让我们在文化传承中遇见美。”八(7)班的李笑吟同学说。

    馆校联动中,学校还会组织学生来到艺术馆内解说、导览,还会把自制的文创产品放在场馆展示,送给前来参观的游客。

    “让艺术品‘走’进寻常百姓家,我们希望有更多人知晓陈之佛艺术,让参观艺术馆这一高雅的艺术活动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我们在传承名人艺术中坚定文化自信。”邹映娣说。

    陈之佛艺术馆馆长胡迪军表示:“我们和上林中学的校馆合作模式很有意义,艺术馆本身就有审美教育的社会职能,希望通过介绍优秀的艺术作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乃至提升整个社会的审美观。”

    接下来,学校将继续以更开放的体验空间和思维空间,做好“玩学”馆校课程实践,引领学生在文化传承与实践中遇见更美好的未来。

    【专家点评】

    让馆校课程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

    上林中学充分依托名人艺术馆资源,开发开设 “馆校融合”课程,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凸显学校特色。

    一、立足名人场馆,创设馆校课程机制。馆校协同统筹课程实施所需的各类保障条件,课程目标的设置、推进策略、实施路径、育人空间等,促进了该课程的持续实施与不断改进。

    二、解读名人艺术,搭建馆校课程框架。系统深入研究名人艺术资源,建构包含四个模块的馆校课程框架,使名人艺术在相应的主题内,做到名人艺术与课程的融合,润泽学生。

    三、优化实施方式,渐进落实馆校课程。馆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设计容易,落实难。上林中学通过多样的实施方式,如场馆式、体验式、寻访式、项目化的学习,使馆校课程真正落地,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

    陶育义 浙江省正高特级教师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