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科技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5月1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们对黑洞的认知经历哪些过程?

    从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后,最为著名的是质能转换方程E=MC2,同时也提出爱因斯坦场方程。直到1955年爱因斯坦离世,都不知道方程的解名叫“黑洞”。

    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史瓦西通过计算得知一个界面——“视界”,一旦进入这个界面,即使光也无法逃脱。后来这个定值称作史瓦西半径。

    新西兰数学家罗伊·克尔计算得到旋转黑洞的精确解。

    美国科学家利用探空火箭在X射线波段的观测,发现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恒星级质量黑洞的候选体——天鹅座X-1。

    纽约的一个会议上,美国物理学家惠勒,为了让人们对黑洞的“吃货”性质有所了解,采用其他参会者提出的“black hole”名字。同年,英国天文学家唐纳德·林登贝尔提出,银河系中心可能包含一个超大质量黑洞。

    英国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和彭罗斯又进一步对黑洞和宇宙奇点给出更为严格的证明,他们的理论如今被称之为彭罗斯-霍金奇点定理。

    霍金将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原理应用于事件视界后,发现黑洞可以产生非常微弱的辐射,这就是后来知名的霍金辐射。同年,天文学家布鲁斯·巴里克和罗伯特·L·布朗利用绿岸望远镜和另外一个望远镜的干涉阵观测到银河系中心的射电源,它在1982年被命名为人马座A*(SgrA*)。

    激光干涉引力波探测器首次探测到由双黑洞并合产生的引力波。

    2017年,EHT团队对银河系中心和M87中心的黑洞进行观测。

    2019年4月10日,发布M87星系中心的黑洞照片,这是全球首张黑洞照片。

    2021年3月,EHT团队发布偏振光下M87中心黑洞的新图像。

    2022年5月12日,EHT望远镜发布银河系中心(人马座A*)黑洞照片。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