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 展览期间,我市各博物馆围绕主题,策划了一系列精品展览、线上展览、文博专题讲座、研讨会、青少年研学等宣传活动,多所学校的孩子赞誉其中。 (本报今日A06版) 有一种说法,博物馆的有与无、多与少,恰恰表征了一座城市的文化高度和城市品位。前不久,笔者带外地友人参观宁波博物馆,再次被宁波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馆藏文物所折服。 在教言教,每次走进博物馆,我都在观察有多少学生在展台前驻足观赏,但数量的确不多。不禁感慨,学生错失了很好的教育渠道和资源。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荟萃之所,是文物收藏和展览中心,内容涉及历史、自然、科技、人文等多门类的学科知识,是重要的文化教育机构。它既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教育的重要基地,在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情感价值观以及激发他们学习探索科学文化历史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质,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博物馆为何对学生吸引力不大?除了学校组织会有大批学生走进博物馆,课余时间很少有学生自发去接受博物馆教育的。原因除了学习紧张、时间不够,还在于藏品展览陈列模式单一(藏品加说明牌加展柜)与讲解词深奥难懂有关,趣味性和互动性不够,缺乏吸引力。还有一点就是,博物馆教学资源没得到充分开发,馆方在布展和草拟讲解词时多聚焦于成人,忽视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怎样“让文物活起来”?首先是博物馆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创新服务模式,丰富展览内容,运用新颖展览技术,将内涵丰富的藏品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生动形象方式予以呈现;其次是设计编写一套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讲解词,通俗易懂,具有故事性,寓知识性与娱乐性于一体;再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数字博物馆。考虑到青少年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宜建立数字化博物馆,让青少年足不出户接受线上教育;最后就是加大开发博物馆的教学资源。每件藏品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是博物馆的教育资源所在,博物馆应与学校加强合作,用好馆藏的教育资源。如国家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建立了“历史与艺术的体验”公共教育课程体系,开发90项课程,课程内容涉及美术、音乐、科学、戏剧四大门类。 宁波有众多的博物馆,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在发挥好现有“博物馆的力量”的同时,还须加强与学校合作,挖掘丰富藏品的教育资源,通过利用信息、网络等新技术,打造智慧博物馆,吸引更多的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王学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