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机器人在捡羽毛球。 通讯员供图 |
日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羽毛球场上,一个酷似小象的“机器人”吸引了不少同学目光。只见“小象”闲庭信步间,清晰地捕捉到掉落在地面的羽毛球所在位置,有条不紊将散落的羽毛球“吸”入“鼻腔”回收后,整整齐齐码放在球筒中,减少了人力捡拾的不便,不少同学直呼“方便、高效”。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李臻 通讯员 胡格格 宋超 机器人灵感来自于童书里的故事 这只萌萌的“小象”,是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新海学院与力玄班的同学围绕“健康·运动”主题,巧妙运用大象喝水的原理合作制作的科技小作品——羽毛球助理机器人。 该机器人主要由机身、行走机构、捡球机构和码放装置组成,能够在各种羽毛球训练基地和训练场馆使用,自动捡拾训练后场地中散落在地上的羽毛球,并且将其自动码垛收纳,大大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效率。 “灵感主要来源于《中国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书中讲到大象为什么用鼻子喝水不会呛到,我们模仿大象吸水过程中将鼻腔上面的一块软骨暂时盖上气管口的原理,在机器车顶配两个吸力风扇,让吸上来的羽毛球在重力作用下球头自动朝下完成收纳,收纳筒收集了规定数量的羽毛球后就会自动转入下一桶的收纳。”研究小组成员付经纬介绍:“我们采用PID控制,规定S型路线,这样机器人就可以将场地的球全部捡起来。” 从思考到落地,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 设计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由设想到实现,由图纸到实物,研究小组都遇到了很多难题。包括风扇动力不足,球吸不上来;风扇动力太强,球又会卡住无法码垛;行走机构路线设计不合理,就不能完成全场捡球;路面材质不同,机器人的行走线路就会偏航等等。 小组成员们不断改进设计方案,更换材料,反复调试,最终完成了机器人的设计与制作,并顺利实现了全场捡球的目标。 “几位机械专业的同学以产业学院这一背景,从自己喜欢打羽毛球的爱好和平常的生活中发现选题,经过老师的审题和指导,脚踏实地地将自己的创意变成实物,这一点非常值得学习!”该校新海学院副院长漆良涛说。他认为,从思考到动手到落地的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实际项目中提高了工程素质和专业能力,进一步培养应用型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