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基地观察,准备“稻儿弯弯”展览创作。 通讯员供图 |
 |
学生正在“艺现场”创作。 通讯员供图 |
在江北区第二实验小学,这所城乡交界处的校园内有一个孩子们自己的美术馆——“艺现场”。“艺现场”是由原废弃的图书馆改建的,面积不大,大概一百多平方米。设施也不高端,一块大大的黑板,一把色彩斑斓的长矮凳,四壁是简单的展墙,几处错落摆放的展柜,成了孩子最愿意去的地方。 在“艺现场”,每一期展览的主题,布展的形式都是孩子们定的,每一次的展览作品也是他们自己创作并亲手布置的。孩子们还是展馆的解说员,向来参观的宾朋进行展览发布与介绍。艺现场是孩子们的美术作品展览馆,也是他们艺术学习与创作的课堂,更是一个让他们怀着好奇心,用艺术去探究、创造与表达的开放空间。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马亭亭 通讯员 曹锋 项目式的美术课堂 大树和小鸟进了“艺现场” 在学校的西面,有一个小花园。随着四季变换,这里也呈现出各种景象:嫩绿的树芽,紫红色的李子,金黄的银杏……许多时候,这里会吸引鸟儿们成群结队嬉戏觅食。清晨、课间,孩子们伫立在郁郁葱葱的大树下,轻手轻脚细细观察。他们听鸟鸣,观飞鸟,呼吸清新空气,感受自然力量。 这正是教材《小鸟的家》的教学内容,美术老师决定在“艺现场”组织项目式学习,进行大树和小鸟为主题的创作。 “你们想把大树和小鸟请进‘艺现场’吗?”课堂上,美术老师把艺现场的区域划分给孩子们布置,要求在这里展现一个小鸟的家。于是,孩子们开始思考、讨论。如何表现出大树层林叠翠、小鸟凌空飞翔的效果?用什么材料表现呢?他们开始尝试各种材料,比对各种表现形式。最终孩子们决定在透明膜上画巨树和小鸟,并把它从顶上挂下来。 接着,他们十几人一组,展开研究。大树画多高?树叶画什么形状,用哪些颜色?小鸟又是怎样的,什么颜色?画在哪里?它们在干什么?孩子们在相互交流中协调不同意见,明确分工,开始创作。有的同学画小鸟,有的画树干、树叶。各小组之间相互借鉴点评,不断改进。每组4米多的巨幅作品,孩子们只用了一周多一点的时间就完成了。他们还邀请学校木工师傅把作品从屋顶吊下来,用超轻黏土,捏塑小鸟,装扮周边的柱子,营造区域艺术氛围。就这样,不到两周时间,艺现场完美呈现了“小鸟的家”展区。 适性丰富的美术课程 在“我型我秀”中亮个性 学校每年十一月“我型我秀”艺术节是孩子们展现自我的高光时刻。与一般艺术节不同的是,“我型我秀”能最大限度地张扬学生个性,挖掘特长。孩子们可以根据自身特长申报艺术项目举办个人画展、参与艺术现场秀。学校10多个美术社团都可以一一亮相。 校园中,往往是“艺现场”在举办大型主题展,长廊上又在发布“私人订制”的个展,操场上还有大型水墨、剪纸、油画现场秀,整个校园就是一个美育体验场。 在“适性教育”理念下,学校进行一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主要包括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两部分。在国家课程方面,学校从艺术学科入手,融入生活化元素,进行主题模块课程设计,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以美育社团活动的形式实施,形成水墨、剪纸、油画特色,开发十多门美术校本拓展课程,其中《水墨童韵》《剪纸》校本课程均被评为宁波市优秀校本课程。 五育融合的大美育 “稻儿弯弯”主题展览 现场,还有一个“稻儿弯弯”主题作品展。这个展览由校美术社团师生发起,从2021年春夏之际开始筹划、创作到11月布展、发布,历时四个多月。 为了让学生更好了解水稻,表现水稻,学校和周边达人村种植基地合作,以水稻主题,实施五育融合的大美育教育。 在这期间,孩子们亲自参与水稻育苗,经过浸泡催芽,播种育苗,科学观察水稻秧苗从种子开始发芽成长的过程。之后,学生们多次深入田间认真听取农业技术员讲解。他们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秧苗,认真捕捉和记录。他们和农民一同劳作,亲自参与农活,体验农耕。十月,稻谷成熟,大家一边打谷子,一边讨论粮食的来之不易。孩子们一边欣赏金色的稻田,一边回忆梵高笔下《播种者》,有的孩子还吟诵起《悯农》。 孩子们在田间课堂,沉浸式地感知体验,当一切都已就绪,艺术表达便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孩子们用线描写生,用笔触描绘,用多彩的色纸剪刻,用超轻黏土捏塑。在老师们的引导下,创作了200多幅关于水稻主题的作品,有劳动人物、田园风光,还有农耕物品、水稻播种流程图等。经过归类、布置,一个“稻儿弯弯”主题展在学校艺现场展出。 【专家点评】 美育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提升人类自身即全体学生和全体国民的社会生活精神内涵的教育。江北区第二实验小学把美育实践从“特定空间”延展至“无限场域”,将美育有机地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满足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发展的需求,实现了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 学校以“艺现场”校园小美术馆为支点,联动 “专用教室”、“校园长廊”、社会美术馆、文化馆、实践基地等空间,构建了大美育场域。学校成为了一个美术大空间,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美育课程体系,使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的欣赏者、交流者和创造者,开展的项目式美术学习,在大美育实践活动中,提升了师生的美育理念,让学生学习美、教师传播美的方式均产生可喜变化。 学校开发了丰富的美术校本课程,在美术实践中,提升学生艺术涵养,培育自信而独立的人格。 将美育嵌入日常教学,以美为媒开展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跨学科融合,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受到美的浸润,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真正做到以美育美,以美育人,以美育为纽带实现五育融合。 学校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美育实践研究,挖掘地域性美育资源,加强与社会、家庭的多方协作,定能形成创新开放的美育新格局。 ——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宁波市美术教研员 陶育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