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湖旁几棵柳树的命运牵动不少人的心。在杭州相关部门对西湖边景观进行提升改造时,移走7棵柳树换成了月季花,引发了热议。随后,有关部门连夜补种柳树,并希望大众对新柳树生长给予等待时间。从“掘柳”到“还柳”的纠正,颇有一番柳暗花明之意。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既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也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特质。随着社会发展,城市更新已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在发展中,如何处理新与旧、拆与留、改与建的关系,是城市更新过程中需要回答的重要课题。 本期大讲堂,我们和大家聊聊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主讲人 宁波市第七中学 林琼媛 宁波正始中学 陈静 西湖柳树的底色是文化底蕴与民众情感 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除了苏白两任杭州刺史,无数文人墨客为西湖留下了大量诗词,“钱塘风月西湖柳”“西子湖边杨柳枝”“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千百年来,摇曳多姿的柳树和烟雨朦胧的西湖,合在一起构成的文化意象,形成的深邃文化符号与文化烙印,已成为杭州这座城市的特质。诗人笔下投注的情感,普通百姓的生活足迹,城市发展的历史变迁……太多时间与空间叠加的印记,让柳树与西湖在文化底蕴与民众情感上是共生的。对杭州人而言,每一棵都是宝贝,它们共同奏响着这袅袅千年的绝唱。 西湖素有著名的“十景”之说,“柳浪闻莺”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说,没有了湖边垂柳,西湖也就不再是从前的西湖。因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何民众会对柳树换月季有着如此强烈的不满与情绪。并非月季花不够美丽,只是西湖作为人与城市互动的公共空间,西湖边的柳树承载了人们的情感寄托,早已与民众的情怀融为一体了。 公众情绪的背后是城市治理与文化守护 人民网评价:闻过则喜,杭州“不狡辩”。光明网留言:西湖掘柳,将在日后被证明是一个不太美丽的误会。甚至杭州市委书记公开致歉直言:西湖换柳事件破坏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风貌,伤害人民群众对杭州的美好记忆和深厚感情,教训十分深刻。面对一边倒的民意,有关部门行动迅速,直面问题,及时纠正,值得点赞。 但,西湖换柳,初衷未必“坏”。正像景区管委会说的,被移走的7棵柳树与高大悬铃木相邻,长期以来,悬铃木树冠压制柳树生长,使其得不到充足光照,老化、空洞、倾斜现象严重。出于对适地适树原则和树木生长特性的尊重,当地管理处作出移柳决定。 当专业、理性的城市治理措施遇上共情、感性的文化根脉守护,掀起了一浪舆论高潮。似乎,城市的发展与文化的守护带有一些天然的矛盾属性。新陈代谢、老旧交替,是否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必然趋势?不知当年,苏公在西湖修筑堤坝时,也是否遇到过类似困境? 我们深知,城市治理关乎一个城市的整体面貌与未来形象,是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故此,我们常常把城市的发展与文化的守护作为一个两难的命题去反复探究。殊不知,城市本身就是历史文化现象。城市文化是城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理念、行为准则、信仰体系、思想观念等的总和,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和精神品格。所以,城市治理与文化守护并不是对立面,而是相辅相成的。在城市演进过程中我们可以聚焦于与城市化进程共生的文化遗产保护复生。正如,当年苏公修建的堤坝融合为西湖文化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兼容并包与有容乃大 对西湖柳换成月季事件,最激烈的网友甚至从月季身上联想到了欧洲花园,批判其文化入侵,不伦不类。那么,西湖就真的容不下几颗月季吗?我们在对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是否有创新的权利? 故宫大量的文创产品、宁波本土的螺钿工艺作品、苏州评弹走出国门、宁波走书的困境突破……文化想要传承,它必然是受大众所认可的,因为唯有流动的才是有生命力的。所以,让“阳春白雪”之美走进千家万户,除了需要大众欣赏水平的提高,更需要有一些“平民化”的改造。唯有让更多人感受我们的文化美,才能激发文化自信,更能增添平视世界的底气,也更能让我们的文化更好地传承。 那么,改造的文化,是否还是原文化?我们对文化的传承,是该原模原样地继承以保留原汁原味的风貌,还是该有发展创新地演变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我想这样的争议,大约从不同的角度论述都有十足的道理。 其实,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是否契合,或许是其能否传承的关键。 泰山不让土壤,才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中华文化不傲四方,方能积其厚。在世界经济文化迅速融合的现今,唯有以包容的心态迎接不同文化的冲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开启一种文化共存的新局面,才能兼容并蓄,长久屹立于世界文化之巅。 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原文化。不仅历史文化名城要保护历史遗产,所有的城市也都有责任保护记录本城市发展轨迹的历史遗产。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 在城市治理与发展过程中,我们既不能一味强调开发,也不要简单强调保留,而是要兼容并包,在保护中建设,在传承中发展,实现新旧文化的“大融合”,进行精细化的“微改造”。既要精心营造富有创意、精致便利的现代空间环境,又要尽可能保留市民美好的历史文化记忆。惟其如此,才能增强城市文化底蕴,守护好城市的生命。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我们在守好西湖柳的同时,也大可不必对那几颗月季喊打喊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