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明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5月2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寻山水,不忘乡土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语文项目化学习“家乡地名故事调查”

    宁波市李惠利中学  周红

    项目化学习,是当今全球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已成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项目化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技巧和技能,包括怎样获取知识、如何计划项目和控制项目的实施、如何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团队沟通与协作等。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与项目化学习模式的学习过程和目标高度契合。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属于“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在选择家乡文化载体的时候,笔者以“家乡地名故事”为切入口,构建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寻找地名、人物访谈、写出感受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关注家乡文化生活,参与家乡文化生活,从而有感悟,有收获,有启迪。

    创设情境, 明确项目要求

    项目化学习强调对真实问题的解决,追求知识与能力在新情境下的迁移运用,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依托真实情境的创设。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

    根据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的课程目标,依据浙江教育出版社配套的《语文作业本》创设的情境来落实“家乡地名故事调查”这个项目要求。

    地名是社会历史的见证者,浓缩着我们城市的思想、文化和生活。地名的由来、命名的原则和寓意都蕴涵着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城市乡村丰富的人文底蕴,记录着人类的历史、民族的融合、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目前流传下来的千年古县约有800多个,古镇1000多个,古村落10万多个,百年以上的地名不计其数。但近些年,许多古老地名消失了,乱改老地名、热衷起洋名等现象屡见不鲜。

    鉴于这一情况,我们对自己的家乡——宁波(你也可能是个新宁波人)的地名进行一次寻访探究活动,选择一组有关联的宁波老地名,了解乡土文化,为家乡留一段记忆。采用小组合作、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人物访谈等方式,向大家介绍本地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老地名,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地名背后的文化内涵,弘扬乡土文化。

    开放性的情境,能够吸引各种类型的学生参与,过程有挑战性,需要完成多项任务,综合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料,运用多种能力解决问题,关联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提供资源,

    搭建学习支架

    为了更好地开展项目活动,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语文教材提供了《调查的技术》《访谈法》《节日与文化》三篇文章作为学习资源,教师提供《非常静距离》《杨澜访谈录》《鲁豫有约》等视频资源,调查报告写作的结构和写法等文本资源,让学生了解访谈的程序、方法以及访谈提纲设计的策略,学习调查报告的基本要素与一般写法,提高具体情境下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

    知行合一,开展项目活动

    项目化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有意义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构建核心知识即“知”,对老地名的分类进行知识储备,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调查采访、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展示与评价等探索活动,在开展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做到知、行、思合一,培养了学科核心素养。

    (一)前期准备

    地名虽然只是一个代号,但它折射的是城市的地理人文特征。人们最初给某地理实体命名时,有特定的根据理由,反映着当初人们对这地理实体的看法和认识。研究区域地名的命名理据,能从另一种角度挖掘这个区域人们的特有心理和文化,更能还原这个区域的部分历史面貌,对了解保护这个区域的文化历史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查阅相关资料,把老地名大致分为五大类:

    1.古城镇、古村落为古政区地名:如慈城、鸣鹤、前童等。

    2.古街巷、古街道为古聚落地名:如药行街、长春路、和义路等;

    3.古代场馆楼阁为古建筑地名;如天童寺、七塔寺等;天一阁、天封塔等;

    4.地质形成古远的山、河、湖、洞、泉、关隘等为古山川地名;如东钱湖、月湖等。

    5.古老工厂作坊和商业店铺为古坊店地名:如状元楼、缸鸭狗、赵大有等。

    (二)中期执行

    实地探访,在景点或者地名街区附近随机采访当地老人、过往游客、行人,及时拍照或摄像记录探访过程。访谈前预设采访问题,围绕“家乡地名故事”展开,了解地名的得名来历、神话传说、人物故事、历史沿革、语词内涵、实体内涵以及现存情况等(不必面面俱到)。

    (三)后期整理,呈现作品

    学生收集、整理访谈成果,最后完成作品,呈现的作品形式可以多样(调查报告、调研小论文、PPT展示、活动微电影、公众号、美篇等),但作品内容必须包含访谈成果、调研经过、活动反思、地名蕴含的文化内涵等。

    全程管理,呈现活动成果

    项目化学习要强化过程管理,除初期教师介入外,过程管理的主体是学生。执行期间,学生需要完成阶段性任务,组长协调人员分配,商定小组活动规则,确定出访时间、地点、出行路线,安排交通工具,准备访谈设备,各小组成员需要拟定访谈提纲,制定组内评分标准。

    探访后,及时反思考察探访的不足之处和成功经验,并再次探访来完善自己小组的活动目标。后期的成果展示更需要通力合作,全员参与。这样的实践活动能锻炼学生统筹安排、搜集处理信息、沟通交流、文字表达等能力。

    古楼阁地名故事小组探访活动后学生总结:

    本次活动因为疫情的缘故,未能完成全部的探访任务,随机采访也因为准备不足,沟通能力的欠缺,在鼓楼没有人接受我们的采访。小组成员讨论反思之后,改变了提问的策略,在月湖公园成功采访了两位当地的游客,最终顺利完成了访谈任务。

    这次任务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行人交谈要多注意语境和口气,及时纠正不得体的地方,访谈时要大胆、自信,多学习与人交流的方法,相信下一次我们会做得更好。

    学生项目化学习的成效不只是要求学生“做出”什么,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反思自己和小组为什么这样做,做的过程是什么,经过了怎样的思考和调整。在项目开展中提高学生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素养。

    项目化学习完成后,成果的呈现可以有选择性,这是为包容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为此我们设计个人和团体相匹配的成果。

    个人成果:每个小组成员参与项目活动时的态度、投入程度、主动性等表现。

    团体成果:访谈记录(文本或音视频文件),演讲展示。

    五.制定规则,评价项目成果

    项目化学习的评价与成果的产生、公开的成果展示密不可分。评价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要参与制订评分规则。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主动参与程度、完成任务能力、团结合作精神等进行客观地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体验;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对照自己和同伴的行为,引发自我反思,促进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索、创造与合作。结果性的评价往往更多以成果展示的形式出现,师生以评分细则为标准共同为各小组的分享展示打分。(见右表)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融入项目化学习,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探究思索、解决困难、团结协作和展示成果,通过主动学习丰富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了基本的人文精神和必备品质。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