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妍 鄞州区堇山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鄞州区名教师,曾获市小学语文教坛新秀称号、宁波市小学语文优质课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
五下第七单元带着孩子走进了世界各地,领略不同的自然、人文景观,感受了多元的文化气息。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细细品读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为本次习作教学提供了“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的具体步骤与相关操作细节,那么如何让孩子走好这几步,学会写这类作文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入手: 一、明确对象,搜集资料 什么是世界遗产呢?这是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的,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取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三类。这些遗产犹如珍珠散落在祖国的各个地方,当孩子了解这一点后,才能正确地理解“遗产”的内涵,继而锁定目标,方可借助多种途径进行资料的搜集。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可通过门票、照片、地图等实物,也可通过百度百科、官网、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进行资料的搜集,为学生打开搜集资料的渠道。 二、整理资料,按需选择 “整理资料”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是较难的一个环节,也是完成本次语篇习作任务的关键所在,避免孩子迷失在各类资料中。孩子亲历“整理资料”的过程就是在选材与构思,只有明确自己的写作内容,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选择,只要完成这一步,本篇习作就能顺利完成。整理资料前,可以先引导孩子设计资料清单,比如长城,便可以从地理位置、建造年代、建筑特点等方面入手。在这样的支架引领下,学生能够精准地筛选、罗列资料,形成一个思路清晰的内容体系,再通过对比,进一步梳理,留下对自己而言最有价值的资料。按照这样的思维支架,有机链接相关资料,为动笔做到内容上的保障。 三、撰写作文,内化语言 资料仅仅是写作的基本保障,不同资料的语言,风格大大不同,另外有些语言的表达方式与孩子本身的表达习惯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还要引导学生将资料中的文字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根据习作的文本类型,通过描写或说明,统一整篇习作的语言风格。这样既向读者展示了这项文化遗产,又向大家展现了自己的习作水平,将消极语言内化为属于自己的积极语言,锤炼自己的表达,真正在语言文字中走一个来回,达到语言和情感的同构共生。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美丽神秘的 敦煌莫高窟 鄞州区德培小学503班 王煜宸(证号2205024) 指导老师 姚奕颖 鸣沙山脚下,月牙泉水畔,演绎着一段沙漠和泉水共生的故事,传递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明。这就是敦煌莫高窟,一个美丽神秘的地方。 欣赏过波涛汹涌的庐山瀑布,看到过波平如镜的西湖,但是我却惊叹于莫高窟的精美壁画。莫高窟始建于前秦时期,至今仍保存洞窟735个,泥制彩塑2415尊,珍存壁画4.5万平方米。壁画内容涵盖佛教尊像画、世俗人物画、历史故事画、世俗生产生活场景、历代名物、山水风景画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飞天——空中飞舞的神。朱红、浅绿、墨黑、嫩黄,艳丽的色彩,婀娜的身姿,石壁之上,描绘着让人沉醉千年的“飞天”。有的手持拂尘,腾云驾雾;有的三五成群,谈笑风生;有的拨弄琴弦,轻歌曼舞……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看着这些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如今,飞天已经成为莫高窟的一张名片,成为敦煌艺术的标志。 然而,莫高窟又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汉唐雄风吹拂着西域,丝路驼铃吟诵着敦煌。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给莫高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它历经风沙和岁月的洗礼,最后被保存了下来,成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历史最久远、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佛教石窟艺术宝库,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凝聚了无数能工巧匠的心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这就是莫高窟,古人的智慧成就了它的美丽与神秘。我们致敬古人,我们更相信未来能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敦煌莫高窟 高新区实验学校502班 陶尚潇(证号2211132) 指导老师 俞春丽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的壁画艺术是龙门、云冈石窟所没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寺所无法相比的,它是莫高窟艺术的精髓。如果把4.5万平方米壁画一张张连接起来,可长达25公里,要把这些壁画放在路边的话,可以构成从市区到莫高窟的一条长长的画廊。其规模之宏大,题材之广泛,艺术之精湛,被日本学者称之为“一大画廊”;法国学者称之为“墙壁上的图书馆”;正如一位学者看了莫高窟后,感慨地说:“看了敦煌石窟就等于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 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笃信佛教,地方的官吏、豪门贵族、善男信女以及贫苦的老百姓都拿出银两来开窟、造像、绘画,作为自己的家庙来供养佛和菩萨;来往于丝绸古道的商人、使者、僧侣等为了祈佑自己能平安穿越大沙漠,于是在鸣沙山的崖壁上,大大小小的窟龛不断涌现。 莫高窟现存洞窟492个,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密布崖面,每个洞窟里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飞天,精美绝伦的壁画,构图精巧的花砖,构成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佛国世界。 敦煌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珍贵的价值,有“人类文化珍藏”“形象历史博物馆”“世界画廊”之称。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高新区外国语学校507班 沃周原(证号2210169) 指导老师 许雯 一块碎骨片,开启“北京人”百年传奇;万年周口店,浓缩人类文明前世今生。 这里,矗立着一座考古科研工作的丰碑:它是目前世界上同时期材料最丰富、最全面、最系统的古人类遗址之一。 这里,深埋着解锁人类起源奥秘的密码:“北京人”的发现,将人类历史从距今大约10万年推前了几十万年。 这里,是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曾感叹,周口店遗址如果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那中国就没有世界文化遗产。 在北京城西南约50公里处的房山区周口店镇,坐落着写入多国教科书、蜚声海外的人类历史遗迹——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这个背靠太行山脉,面临华北平原,山前一条小河潺潺流过的“风水宝地”,曾是数十万年前“北京人”生活的地方。 1929年12月2日,注定是载入史册的一天。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在猿人洞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作为第一个“北京人”完整头盖骨化石的出土地,龙骨山猿人洞是周口店遗址挖掘保护的重点地区。北京猿人头骨前额低平,不像现代人那样凸起;眼眶上缘有两个互相连接的粗大眉骨,像房檐一样遮盖着两眼;脑壳很厚,大约比现代人要厚一倍……还有背负猎物的“北京人”雕像、第一颗“北京人”头盖骨复原模型、“北京人”生活的复原场景……走进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展现在眼前,我们在化石标本前驻足停留,历史故事听得入迷,手也不自觉地轻抚在玻璃窗上。那一瞬间,一段绵延数十万年的历史仿佛触手可及。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我们应该传承好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继续探索未知的文化遗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人间惊鸿 最美故宫 鄞州区华泰小学东校区502班 马峥源(证号2200999) 指导老师 曹睿 故宫六百年,绝色倾城。故宫的每种颜色都被赋予了无边的诗意,历经沧海桑田,依然生机勃勃。 日暮时分,夕阳斜照着大地,地面和栏杆闪着白光,亮得出奇。屋顶上的琉璃瓦层层叠叠,连檐势起,有着皇家的气势。日照下金光更加耀眼了,像被裹在一片金黄的光耀中,仿佛给这黄色的奇迹压住了,给这金亮的光辉网牢了。黄色屋顶下就是大片的朱砂红,颜色明艳而沉稳,又是朱砂石磨制而成,平添了几分夺人的霸气,壮观、宏伟,无比威严! 大雪纷飞,白色笼罩着大地,更凸显了汉白玉的基座与栏杆。它们白得出奇,白得耀眼。此刻的紫禁城,好似天宫,天是白的,地面是白的,栏杆是白的,基座是白的,庄严尊贵的金色和明艳沉稳的红色被白色润着,多了矜持的诗意。 夜幕降临时,故宫是多么宁静,高大的城墙耸立在四周。墙面一动不动,桥梁横在水上,平日里喧闹的紫禁城寂静下来,护城河微波漾漾,只是时而又有几声蛙鸣传入耳中,一切都变得沉寂了。月亮挂在天空,照到河水上,闪着亮光,整个故宫都沉睡了。 和谐的色调,诗意的风景,每一处都散发着深远的意境,极致的惊艳。六百年来的故宫,历经了时光的打磨,沉淀下无数的梦与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