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教材上引起争议的插图 |
|
备受大家好评的《挑山工》插图 |
近日,人教版第十一套小学数学教材的封面和插图引发热议,先后有相关文章与视频反映此事,人教版数学教材事件登上热搜。有一些网友开始吐槽,此事一时之间引起高度关注。5月28日,教育部就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图问题作出回应,要求立即整改重新绘制,并部署对全国中小学教材进行全面排查。 记忆中,小时候发书第一件事就是翻看书中的插图,回想往年语文课本的经典人物形象,至今令人记忆犹新。比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这些配图都非常形象,并与课本内容紧密联系,画面整体给人的感觉积极向上,反映了故事中美好的品德,让人看到插画时,能引起无限的畅想,课本虽然小小的,却装着很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好品德的崇拜,对英雄人物的信仰。 回到这件事,有人说,这是因为审美不同,没必要上纲上线。有人反驳,个人审美可以因人而异,但这是教材,关系全国小学生,不能成为个人或“小圈子”的试验田。 在这里,我和大家聊聊美的个性与共性,聊聊这些“插图”为何会成为众矢之的。 主讲人 山东省漫画家协会 刘丹丹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民族和国家未来的希望。小学教材是启蒙阶段的教育,影响孩子初期审美的形成,也是童年深刻的记忆,在人们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教材中的插图,不仅仅是一张图画,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所蕴含的情感和对孩子们的审美引导。 针对教材中的插图引发争议事件,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教材里有真理,有家国,也有灵魂塑造,配图也要契合大众审美、符合民族气质。一字一句、一图一画都应精益求精。高标准严要求,以敬畏之心编写教材,以精品教材启智增慧、培根铸魂。 A 为什么有些作品大家会觉得不好看? 有人反问,教材插图的事情怎么会闹这么大,仅仅是因为插画的风格特点不好看,不被人接受吗?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的一部分作品。 教育无小事,教材亦无小事,每一张作品看似简单,实则意义深远。 比如,有一位男孩的五官比例,双眼神情有些呆滞,眼距表现比较宽,动作表现是向大家吐舌头,整体画面给人的感觉缺乏一些美感。于是,就有很多家长担心,这种不合常规的审美,会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孩子。他们正处于价值观还没形成的阶段,还暂未形成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会对孩子的审美产生不利影响。 再比如,图中有一位穿短裙的女孩,在侧面的小腿处有个图案,画面表现模糊不清晰,看起来有些像裤子上的花纹,也有些像小腿上的文身。还有,一个拿教具的男孩,裤子本可以简要概括表现出来,加了下半身裤子褶皱,看了引人不适,家长认为没必要画。教材中的人物形象,整体没有给人一种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感觉。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异化,是因为审美有差异。但是,教材作为孩子们的启蒙工具,一定要做好每个细节的把控,插图也如是,不仅要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符合民族气质,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标准,严格要求,更好地启迪孩子们的智慧,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B 审美有没有标准,什么是大众的审美? 大众审美的主体是群众,是大家,但是,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是个性化的。在某种程度上讲,审美是很个人的一件事,但美,也有其共性。比如说,我们的传统国画作品,画面注重深浅层次表现,特别有注意的是留白,讲究虚实对比与疏密变化,来表达我们中国的含蓄之美以及画面中表现的意境与作者的心境。比如说,我们的传统书法作品,隶书表现蚕头燕尾,行书表现收放自如,颜体宽厚有力,瘦金体精美等,也是表现了书法家们各具特色的风格。 为什么大家都认为这些是“美”,因为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对于群众和对于艺术家是相同的。作为人类社会实践产物的美,虽有其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呈现出种种差异,但在特定条件下,又有普遍性的审美特性、审美价值,使人们共同发现、感受其美。 有网友说,教育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主导,应该表现统一,不存在个性审美。在大家以往的印象里,教材中的人物应该都是精气神饱满的样子,应当积极向上,朴实勇敢,反映美好的品德。所以,作为孩子启蒙教材的插图,画面整体要符合主流审美,反映内容要积极向上。 C 美的标准会不会随着时间变化? 审美具有时代性,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每一个时代的美学特征蕴藏着这个时代影子。 那么,美究竟有没有标准? 有一句话叫做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的标准也是因人而异,不仅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还会随着地区和区域的变化而改变。在当下这个新时代的美中,它应该是向着更积极更豪迈的方向去发展的。美的感受虽然千差万别,但其中有一部分的共性是一致的。抛开美学中的那些对比、矛盾、冲突、节奏的底层逻辑,当下的美就是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对新时代与未来的祈望。 总之,美术的差异与共性是并存的。在美术作品创作中,既要表现出独特的有鲜明风格和时代特色的作品,又要符合人们对美的标准和追求。古往今来,许多取得卓越成就的艺术家们,都是兼顾美术的差异与共性。诸如大师齐白石,徐悲鸿等等,在表现艺术作品的同时,注重笔墨运用,绘画不仅是一种表现形式,更是反映了一种精神追求,通过艺术作品创作,来反映作家的内心世界,感受其中的意境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我们不断鼓励大家,能创作出具有特色和创新的作品,可见,独特的想法和灵感是非常可贵的。所以,美术的差异与个性共存,共性是符合一种审美标准,个性是自我创作与表现的途径。审美的种类可能会丰富多样,但审美的标准不会,传统的审美追求,终归就是追求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