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纸板做的鸟窝 |
 |
这个鸟窝有花戴 |
 |
水果篮做的鸟窝 |
 |
树枝做的鸟窝 |
 |
课堂气氛活跃。 |
创意很宝贵,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很重要,团队合作也很关键……这些能力,显然用一场纸笔考试是考不出来的。那么,该如何测试孩子们的这些能力并从小进行培养呢?6月8日下午,在海曙区“月湖之约”表现性评价研讨活动上,镇明中心小学用一场“鸟窝”发布会,展示了该校多年来探索表现性评价的阶段性成果,给很多同行以启发。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俞素梅 通讯员 李晨 一只被风雨吹落的小鸟 激发了设计评价活动的灵感 这场“鸟窝”发布会,是由一次偶发的事件引起的。 作为百年名校,镇明中心小学校园里绿树成阴、鸟儿欢唱。一次,一只幼鸟因为风雨从鸟窝中跌落在地,孩子们同情小鸟,把它捡起后,悄悄放归在一棵大树的树枝。让孩子们没想到的是,当天,校园里的鸟儿特别“聒噪”。原来,鸟爸爸、鸟妈妈因为找不到小鸟,不停地在树枝旁盘旋着、叫唤着……鸟儿一家骨肉分离,孩子们切身感受到了动物同人类一样有着珍贵的血缘亲情,产生了爱鸟护鸟的情感。 这件小事激发该校老师的灵感,“近年来在实施分学科的表现性评价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学校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否也能打破分学科评价的壁垒,加强学科整合、强化学科实践,以主题式、项目式的综合性评价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参评,实现学生的真参与、真思考、真应用、真收获呢?”杨宏说,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借真实情境下的‘小鸟事件’,设计了评价的主驱动问题——同学们,我们该怎样来为校园的鸟儿们安个家,让它们能在校园里快乐地生活?” 要为鸟儿搭个家,学生们开始了跨学科的主动探究:用什么材料?鸟窝做成什么样子?鸟窝做成多少大小?拿什么吸引鸟儿来住?他们或上网查资料,或求助老师、家长,或到校园树林里去观察,然后开始画设计图,寻找合适的材料,组团分工进行制作,经过数月的努力,一个个形状各异的鸟窝诞生了!6月8日,该校大队辅导员徐维尔主持了二年级一个班的“鸟窝”产品发布会,多位老师参与了这一项目式活动的评价。 这场鸟窝产品发布会 是一次表现性评价的生动展示 “这是我们做的鸟窝,先用小树枝搭建,外面用藤条一圈圈缠绕,里面铺了杂草和树叶,这样小鸟住着软软的,很舒服。” “我们的鸟窝是用一次性筷子做的,每23根筷子拼粘成一块板。鸟窝下方是长方形,上面是三角形。我们是为麻雀做的窝,麻雀体长约13厘米,所以鸟窝的门高约16厘米……” 发布会上,4个小组的孩子们分别介绍了自己团队制作的鸟窝。有的小组,有同学舞动双手,作小鸟飞翔状上场,表演式地进行介绍;有的小组,一个同学手拿话筒介绍,一个同学手举鸟窝配合介绍的内容进行展示……这些细节都成了老师们评价的依据,或表达方面有创意,得三颗星;或合作方面不错,得四颗星。 第一遍介绍结束,徐维尔老师请同学们分三个方面——我们的鸟窝(结构、功能、美化)、我们的表达(内容、仪态)、我们的合作(分工、互助),给各个组进行评价、提意见;根据同学们的建议,各小组进行修改,再请四位老师分别到各小组打星星,即再评价;根据同学们和老师的评价,各小组进行修改和提升,然后再一一上台介绍各自的鸟窝。 记者现场看到,经过一番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后,孩子们在介绍自己的鸟窝时,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相互配合,都有了较大提升。这也展示了镇小在表现性评价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几个核心内容,即“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即学习”,让评价促进学生再学习、再发展。 突破了“唯分数论” 是对现有评价方式的有效补充 “这种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某个新问题或创造某种东西,以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解决问题、交流合作和思维品质等多种复杂能力发展状况的评价方式,就是我们所说的表现性评价。”海曙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胡苗坤介绍,“我为小鸟做个窝”项目化学习中,融入了多门学科的知识,如数学的测量、美术的外观设计、语文的语言表达等,“如果说日常以纸笔考试进行的标准化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那么,表现性评价更关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协同工作、沟通能力和学科理解能力等,今后将在海曙区的课堂教学与评价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广”。 据了解,镇明中心小学的表现性评价探索已有8年,起步于非纸笔化测试背景下的期末考是“表现性评价1.0版”,深植于发展学科关键能力的表现性评价是2.0版,如今已发展成促进深度学习的“表现性评价3.0版”。如今,表现性评价在镇小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已是常态化操作,比如,在学生的作业布置中,设计了问题解决型任务、创作设计型任务、实践调查型任务和实验操作型任务,从而提升了日常作业设计的质量。该校的这一作业研究课题也获得了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双减”专项课题一等奖。 “表现性评价的实施,不是为了用而用,它是对现有评价方式的一种有效补充。”校长陈雁认为,能够用常规评价方法解决的,就继续沿用常规考试,而在学科教学中指向深度理解,以及对学习的关键概念或能力素养方面的目标,则宜采用表现性评价。 “语文试卷考不出口头表达能力,纸笔测试也考不出数学的思维。”宁波大学基础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郑东辉教授认为,表现性评价突破了“唯分数”论,它不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拥有量,而是测出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赞赏之余,他也对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和改进提出了建议,“老师们要学会日常教学的转化,可以在一个教学环节、一节课、一个单元乃至一个学期中,设计一个表现性评价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