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6月1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薪火相传,勇担在肩

横溪镇中心小学用“非遗”传承 厚植青少年文化自信

课后服务时间,孩子们进行舞龙训练。

学生展示面塑作品虎头粽。

学校通过经典诵读活动了解传统文化。通讯员供图

    在横溪镇中心小学上学的孩子们,都会被学校里精彩纷呈的非遗课程所吸引。

    舞龙课上,一条色彩艳丽的“巨龙”在操场上蜿蜒翻腾;剪纸课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在孩子们手中诞生;面塑课上,同学们学得不亦乐乎,通过揉、捏、搓等技法,一个个生动可爱的虎头粽就诞生了……随着舞龙、剪纸、彩灯、戏曲、面塑、陶艺等六项非遗课程在校园落地生根,越来越多的学校师生开始学习和了解非遗,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6月11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所校园,来看看他们是如何让非遗薪火相传,如何厚植新时代青少年文化自信的。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钟婷婷

    通讯员 张丹燕

    成立舞龙队十多年

    舞出肯吃苦的精气神

    “哈哈,又到了最喜欢的舞龙课啦!”6月9日下午3时30分,随着下午第三节课下课铃声响起,横溪镇中心小学的课后服务时间到了。舞龙队30多名孩子快速收拾好书本,兴奋地冲到活动室取舞龙道具。

    孩子们舍不得浪费一点时间,很快就整好了队伍。热身动作之后,舞龙队的孩子们分持龙把,在老师指导下开始两节课的训练。现场指导老师大有来头,他是我市布龙非遗之一的“东龙”传承人李飞鲁。

    “老龙出水”“回龙身”“翻龙肚”……随着鼓乐欢快的节奏声,孩子们手持龙把在表演中完成“龙”的游弋、起伏、翻腾、穿越等动作。一起一伏、一曲一伸,每一次跳跃翻转都拼劲全力,犹如一条条小龙在云中盘、游、翻、滚,将龙的精气神韵展现十足。

    “这个龙叫横溪大岙布龙,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飞鲁说,大岙舞龙距今已有160多年历史,在横溪的节庆庙会中,舞龙的传统一直都有。

    早在2007年,横溪镇中心小学就成立了舞龙队,十多年间,参加省市区各类活动表演40多次,舞龙成了该校的特色项目,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横溪大岙布龙的非遗传承教学点。

    助教老师张利峰介绍说:“这批孩子是今年新招收的三年级学生,学的时间不长,但已经有模有样了。孩子们在摸龙之前要先训练基本功,要练马步、俯卧撑等,除了每周一次的舞龙课,每天早上大课间还要进行40分钟的练习。最近天热了,每次练完孩子们都大汗淋漓,但没有一个同学叫苦叫累。”

    训练结束后,307班吴御龙擦擦脸上的汗,说道:“累并快乐着!每次想到可以亲手舞起那威武的龙,心里既激动又期待,这是我最喜欢的课。”

    开设六项非遗课程

    把非遗当作重要的教育内容

    去年被获评为浙江省“千年古镇”的横溪镇,有着千年文化的积淀,拥有9个各级非遗名录项目。而在横溪中心小学,就有6项非遗课程。

    横溪镇教辅室主任、横溪镇中心小学校长王洪波经常跟老师们说,要把非遗当作重要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倡导中华传统文化,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教育学生,不仅能引领学生的成长,还能厚植新时代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为了培养学生对当地非遗文化的兴趣和传承非遗文化的热情,近年来,该校陆续开设了舞龙、面塑、剪纸、彩灯、戏曲、陶艺等六项非遗课程,并寻找、邀请相关的非遗传承人给学生授课。除了李飞鲁,还有鄞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彩灯扎制传承人钱元康;面塑非遗传承人曲桂华;剪纸非遗传承人徐世杰等。同时,学校给每个社团课程配了一名教师进行跟班学习,为更好地向全校学生、班级进行推广和学习做好准备。在硬件上,学校精心打造彩灯坊、面塑坊、陶艺坊等非遗工作坊,努力为学生营造能切身体验多种非遗技艺的优质环境。

    去年,该校乘着“双减”东风,将非遗课程放到每周二、四的课后服务中,两节课的时间让孩子们能更加深入地沉浸在非遗学习的氛围中。非遗课程不仅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子,还发挥了美育的作用,让学生更有自信、更有韧性。

    501班夏瑞圻说:“我很享受制作面塑作品的过程,它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反复练习,精雕细琢,才能完成一件成功的作品。”

    从一开始的勉强能看、速度慢,503班刘靖凡现在已经能快速地扎出优质的彩灯了,“一转眼,我也从老师口中的‘新生’变成了‘老生’,我制作彩灯的手艺也精湛不少,还被指派去指导又一届新生。”

    特色创新融入新元素

    让非遗“青春永驻”

    王洪波认为,要让非遗“青春永驻”,在普及传统非遗的同时,还要与时俱进,融合新鲜元素。为此,横溪中心小学在非遗的特色创新上做了不少尝试,在非遗传承中播撒文化自信的种子。

    音乐老师会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渗透戏曲知识的学习,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和体验戏曲无穷的魅力。

    美术老师把面塑制作融入日常课堂,将绘画与浮雕画、立体造型结合起来,赋予面塑更多的表现形式,让孩子们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感受面塑制作的乐趣。美术老师郝冰说:“我们的创作题材来源于日常生活中,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走进农场劳动。因为有了切身体会,孩子们的作品都非常生动。”

    剪纸非遗传承人徐世杰老师虽然年近八十,但对剪纸的热情不减。

    在同学们学会了剪纸的初级剪法和手势的运用后,他将横溪地域特色融入其中,创作了农夫挖笋、横溪翠峰亭等剪纸作品,授予学生。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成就感油然而生。许多同学经过几年的坚持学习,已经有多幅作品在鄞州区手工艺制作比赛中获奖。

    今年6月初,该校语文组的老师们搜寻非遗相关绘本、书籍,按各年级段分层推荐阅读书单,开展为期一周的非遗主题经典诵读活动。比如一年级有《那条打喷嚏的龙》《虎头帽》,二年级有《舞龙灯的传说》《蓝花坊》,四五年级有《记忆的宝藏(非遗大揭秘)》《了不起的非遗》等,涵盖蜡染、风筝、皮影戏、昆曲、京剧、泥塑等非遗项目,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在民俗、文化、艺术等方面多姿多彩的智慧和创意,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多样化的社团活动、规范化的教学、创新性的非遗表达形式,让横溪中心小学的非遗特色课程蓬勃发展。谈到下一步计划时,王洪波说:“下阶段,我们将加强非遗项目的校内外联动,有机会让孩子们走出校门、走进非遗保护基地,让孩子们汲取祖辈的匠人精神,树立文化自信,承载文化担当,潜心钻研,不断创新,做好新时代的非遗文化继承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