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我是班主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6月1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帮助“边缘人” 融入班级大家庭?

    喜欢独处不愿合群、脾气急躁不受同学欢迎……现实中总有个别学生成为班集体的“边缘人”。如何关照这些“边缘人”,引导他们自愿地融入集体,看看这位班主任是如何开启他们的觉醒之路。

    

    栏目主持人

    现代金报|甬上教育

    记者 钟婷婷

    特邀班主任

    鄞州区实验小学

    教育集团

    赵迎庆

    

    他的故事

    玩“钻裤裆”游戏

    三年级的孩子懵懂天真,又自带锋芒,一切都是那么的朝气蓬勃。一天,我如常走在通往教室的过道上,只见一群孩子围在一起,不时指指点点。走近才发现,我们班的王同学双手叉腰,两腿大张,神气地摆了个“圆规状”。一米开外的小溢同学四肢着地,笑着匍匐前进。一站一趴两个动作看上去十分扎眼,可这两个孩子却是两张笑脸。

    强忍怒气,我把王同学和围观的孩子先叫进了办公室,询问缘由后,进行了批评教育。随后才找小溢同学谈话。

    “知道钻别人裤裆是什么意思吗?”面对我的询问,小溢挠了挠头,“我们在玩。”小溢的回答超出我的意料,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油然而生。

    “你觉得好玩吗?”小溢笑了笑,没说话。

    在小溢身上找不到突破口,于是我又把王同学叫了过来。“你为什么找小溢?”

    “我平时都不跟他玩的,这次是没人了,只有他肯玩。”王同学说。

    为什么其他孩子都不愿意,小溢却肯?原来,小溢是我们班的学困生,课余时间不是在教室补作业就是在办公室。性格又过于老实被动,没什么谈得来的朋友。当有人主动邀请他参与“游戏”,自然是满心欢喜。

    我的行动

    “边缘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K·勒温提出的。泛指对两个社会群体的参与都不完全,处于群体之间的人。狭义的理解是指各个方面都脱离主流社会群体方式的人。像小溢这样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的学生个体,处于班级社会组织的边缘,就像个“班级边缘人”。

    一、改变学生观念,相互扶持,荣辱与共

    因为小溢的原生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家长经常因工作原因忽略孩子的学习情况,因此养成了小溢作业拖拉,经常漏做,甚至不做的习惯。为了避免小溢遭到同组组员的排挤,他的作业长期由各科老师收取,奖惩不计入小组考核。可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种开小灶的教育模式几乎杜绝了小溢与其他学生的接触。正如小溢所在学习小组组长的话“我们组就五个人,小溢没关系的”。这种“特殊关怀”看似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其实最伤人。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及时做了调整。从一开始的单独布置作业变成公开的选择性作业;从“教师另外收”到小组长统一代收;从奖惩不计入考核到“捆绑营销”。当然,这一系列的整改措施之前,我分别找了小溢、小溢组长、小溢父母说明情况。这也算是把小溢重新拉回群众视野的第一步。

    二、增加曝光,扭转性格内向性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根据个体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将个体的性格划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其中内向型的典型特征就是被动。小溢渴望融入班级,但是“从不行动”。正面的曝光,可以让周围的孩子意识到小溢的存在,从而吸引那些外向型孩子向小溢靠拢。

    正面曝光的方式有很多:平时我会比较关注小溢的进步,时不时在其他学生、家长和老师面前刷一波好感;在学科方面,小溢的优势是记忆力,因此我在挑选临时背诵组长时,会向小溢倾斜;在兴趣方面,小溢的体能优于技巧,无论是跳绳,还是跑步,他都能占一席之地。

    一年后,翻开班级日志,可以看到小溢活跃在各个角落。多人击球中有他,集体接力摸石过河因他而夺冠,制作“青团”中他的“福”和其他的同学“禄”“寿”组成了最美好的祝愿……一张张照片和一句句家长或老师口中的肯定,是小溢摆脱“边缘人”的基础。

    三、创造共同生活经验,打破社会文化屏障

    小溢因其学习水平的限制、生活范围的局限,往往找不到和同学之间的共同话题。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其自身优势,帮助学生创造共同生活经验,以达到“有话可聊”的目的。

    当然,针对小溢的家庭情况,在创造共同生活经验时要适当降低“成本”。比如培养阅读习惯的活动,从接手这个班级开始,我就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因此每学期都会安排2-3本书的集体共读。其他同学或买,或去图书馆借……而对于小溢,我采用了“班级图书漂流”的方式。一开始就言明“针对几个实在没有书的同学,可以向同学借阅,采用限期漂流的方式,但是一周要反馈一次。”

    果然,一开始就切断了小溢的种种原因,他不得不一周一报到。读书感想也从一开始的“沉默是金”或“我问一句,他答一句”,到从其他同学地方“套答案”。孩子是天生的谋略家,小溢为顺利从我这过关而不得不私下向其他同学请教,长此以往,小溢反而成了班级的“香饽饽”。一下课,他的课桌周围就围上了一圈急于答题解惑的“小老师”。

    从渴望加入,到获得许可,再到占有一席之地,小溢的“班级边缘人”生涯终于告一段落。

    班主任说

    像小溢这样的孩子容易被人遗忘、忽略甚至排斥,为了获得归属感,他们尝试各种消极的、引人注意的行为。如果连这些都无法改变自身的处境,那么他必然会陷进一种深深的沮丧情绪中,最终“破碗破摔”。

    如何让像小溢一样的孩子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从而脱离“边缘化”,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去观察,去发现,更要求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去引导,去推动。

    

    班主任,一个平凡的岗位,却是孩子和班级的核心,更是连接家庭和学校的纽带。班主任的态度,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孩子和家长的态度。在这个版块,请看班主任怎么诠释他们的“权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