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即将毕业步入小学,迎来人生道路的重要时刻。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宁波市教育局联合现代金报、甬上教育,推出“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特别节目,通过甬上APP教育平台开展4期幼小衔接公益直播,邀请学前教育专家、幼儿园园长、小学一线教师、二孩家长等不同身份的嘉宾,从多维视角出发,为大家解疑答惑,提供良策。 (6月17日《现代金报》) “幼小衔接”是教育工作者和许多家长十分关心的话题。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缺乏有效衔接。孩子步入小学后产生厌学情绪、精力不集中、做事拖沓等,多是“幼小衔接”不当所致。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往往将“幼小衔接”问题归结于幼儿园,幼儿园是否提前教拼音、识字、计算等,甚至成了家园之间的主要矛盾。不少焦虑的家长让孩子从幼儿园退学,转入社会开办的“幼小衔接班”。 去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长效机制,包括幼儿园与小学协同合作,行政推动、教科研支持、教育机构和家长共同参与,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促进儿童顺利过渡。这就是说,做好“幼小衔接”需多方协同“奔赴”。 首先,幼儿园教育要努力“送一程,再送一程”。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全过程为儿童入学做好基本素质准备。到了大班阶段,更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们做好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要防止和纠正把小学的环境、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简单搬到幼儿园的错误做法。 其次,小学教育也要向前“接一站,再接一站”。孩子们步入小学一年级,重点不是学习课程内容,而是入学适应教育。比如,在教育教学方式上,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在课程安排上,合理安排内容梯度,减缓教学进度。同时,注重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强化儿童探究性、体验式学习,切实把衔接的“陡坡”变成“缓坡”。 同时,需要家长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和引导。有关部门应积极宣传有关政策,帮助家长认识过度强化知识准备的危害,缓解家长的压力和焦虑。幼儿园和小学要建立有效的家园校协同沟通机制,引导家长配合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做好衔接工作。家长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更多更高效的陪伴和引导,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和学习习惯。 付 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