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董宇辉卖玉米,随口就是一篇散文诗。 视频截图 |
最近,新东方的直播火了。 讲真,笔者以前挺不喜欢看直播带货的,觉得整个直播间就像是一个大卖场似的,听着主播们铆足了劲,哐哐敲着小锣:“3、2、1,上链接!”“买它买它!”的时候,总有一句戏谑的话像弹幕一样飞过脑海:“人类的悲观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但新东方的直播间很另类,安安静静的,像一曲清新小调,没有吆喝、喧哗和套路,却让人挪不开眼。 有人断言,电商直播已经进入了行业红海的阶段,从甘露寺回来的钮钴禄·新东方却凭实力逆流而上、杀出重围,有网友感慨万千:文化人做直播,简直是降维打击。 从教育人的角度而言,新东方的直播间,是对“读书究竟有没有用”的最好解读。 主讲人 余也冰 象山县教育局教科研中心 心理健康教研员 新东方的直播间 吸引我们的不是产品 而是主播的文化素养与知识底蕴 卖桃子,别的主播会对着镜头咬一口,吃得汁水四溢,用最直接的感官刺激来吸引网友;新东方主播则先讲了《桃花源记》,再讲了《诗经》里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最后还介绍了典故“二桃杀三士”。 卖牛排,别的主播会诱惑你多买几片就送刀叉锅铲,号称全网性价比最佳;新东方的主播则扶着白板边写边讲:“这个牛排的口感很多汁,juicy;咬下去口感嫩嫩的,tender……” 卖大米,他们从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文明讲到中原水稻,最后丢出一句:“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卖牛奶,他们告诉你“Don't cry over spilt milk.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这卖的哪里是食物,是诗和远方! 最出圈的ace,是被称为“中关村周杰伦”的董宇辉。他在直播间读诗词歌赋,讲东西方哲学,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妙趣横生。他说铁锅“是妈妈的手,父亲忧愁的面容,是老人盼游子回家的心”,说火腿“是风的味道,是盐的味道,是大自然的魔法和时光腌制而成”。最惊艳的是他举着一根玉米出口即是散文诗:“……我每次看到玉米,就想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那些放学后不用写作业的夏天,那些繁星点缀的夜晚里,我怀念那个无忧无虑的自己,我喜欢这人间。”这段真诚质朴的语言带着全棉质地般的熨帖与舒畅,与李诞玩世不恭的“人间不值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真正有魅力的灵魂,从来和帅气无关。董宇辉刚在直播间亮相时,还有人骂他长得“歪瓜裂枣”,说新东方难道没有长得正常一些的老师吗?董宇辉说:“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他以自嘲抵御谩骂,自称“兵马俑老师”。现在,他成了长得像兵马俑的第二个陕西红人,第一个是张艺谋。就像几个月前刘畊宏的突然走红一样,新东方的爆火不是中了刮刮乐,而是厚积薄发。因为吸引我们的不是产品,而是主播们的文化素养与知识底蕴。 知识的魅力在于 它不一定能使你跑得很快 但却能让你在强风中稳稳扎根 盲目追求流量的直播乱象之下,审丑文化破坏了网络生态,新东方直播间却让我们明白,这个时代真正青睐的,还是有文化有内涵的人。可以说,这是对“读书究竟有没有用?”这个问题的最好解读——知识的魅力就在于,它不一定能使你跑得很快,但却能让你在强风中稳稳地扎根。 这是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也是一个容易让年轻孩子迷茫的时代。打开电视,十个卫视有八个都在选秀,给人一种错觉:他们唱唱跳跳就成了花团锦簇的爱豆,我为什么要灰头土脸地埋头苦读?有一个初二学生家长告诉我,他的孩子不愿意上学了,因为“做吃播就可以月入百万”。孩子们互相赠言的时候也特别喜欢祝“暴富”“暴瘦”!富裕的生活和苗条的身材令人神往,至于赚钱和塑身的过程要流的汗、吃的苦,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电影里不都这样放的吗:一个孩子跑着跑着就长大了,一个篮球队员练习投篮的镜头只不过闪现了几下,他就成为体育明星了。那些艰苦卓绝的漫长日子因为太过乏味枯燥,就被轻轻带过了,仿佛不值一提。 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羡慕口灿莲花,却不愿静心读书。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要的是蒙太奇镜头般的“快捷迅猛”。殊不知投机取巧或许会使我们略有小成,但终将只是昙花一现。人生不是反转电影,你如何度过漫长平淡的日复一日,你就如何度过了一生。 《曾国藩家书》中有言:“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术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如果不读书,只刷短视频,一切认知来源,不是网络媒体,就是七大姑八大姨的八卦,眼界和格局也只能交由别人来决定了。如果说亲朋好友的闲聊和碎片化的媒体信息让你觉得充满了烟火气,特别接地气;那么读书就能让你充盈着诗性的仙气。就是这一份与众不同的仙气,让你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再高的财富大厦 都隐藏着倾覆危机 但骨子里的底蕴不会离去 在新东方占据热搜,各路人马分析总结,得出了相同的答案: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读书和学习。再高的财富大厦都隐藏着倾覆的危机,但人脑中的知识,骨子里的底蕴,永远不会离去。 哪怕现在无人问津,我们都要试着放下急功近利的浮躁之心,读该读的书,做该做的事。 有中学生曾经告诉我,他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但是别人都说好的书,他却读不进去,看着大家晒出自己的一串书单,他不由觉得自己是颗甘蓝——又卷又菜。其实,凡事过于追求功利,就无法慢下来。读书这件事,不需要火急火燎地完成什么KPI,得慢慢来。尤其对于年轻的孩子来说,读好书并不意味着必须一上来就读名著大部头,不然你也许会因为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够而觉得过于深奥和索然无味,被生生“劝退”。其实有很多意蕴深刻的书籍虽然名气不大但写得非常精彩好读。如果你想要尝试看魔幻现实主义,可以先放下《百年孤独》,先读一读奥古斯托蒙特罗索的《黑羊》,薄薄的100页,分成40个小故事。想了解托尔斯泰,可以先读他的《伊凡伊里奇之死》而非《战争与和平》;想读卡夫卡,可以先读《乡村医生》再考虑要不要看《城堡》;想看乔治奥维尔,也可以先读《巴黎伦敦落魄记》来代替《1984》;同样的,心理学类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就比《梦的解析》好读;科幻类的《中国太阳》也比《三体》要对学生群体友好的多……我们得不急不躁,思考着去接受信息,在阅读中与时俱进。人生的任何阶段,只要你想读书,就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这个阶段的佳作。我们只管一步一个脚印,把生活中的寂寞时刻,换成一种享受,毕竟玩手机只能让人失眠,读书却能让人睡个好觉。 我们在三四月做的事,到了八九月自然会有答案。请允许我改动一段董宇辉在直播中讲过的话: 当你背单词时, 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 当你算数学时, 南太平洋的海鸥正掠过海岸。 当你理错题时, 地球的极圈正五彩斑斓。 但少年,你不要急, 每朵花都有它自己的花期。 那些你想要见的人, 和想遇见的风景, 都终将在你的生命里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