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寻美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6月2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索“创意+文化”美育新途径

让本土渔文化 “游”入课堂

学生制作鱼拓作品。通讯员供图

教室里的渔文化作品。记者 马亭亭 摄

竹根雕作品。通讯员供图

    走进宁波建设工程学校,多处墙面、展柜上摆满了充满浓郁渔文化气息的各类作品,如剪纸、鱼拓、石头画、瓷器作品等。走近细看,一艘艘乘风破浪的渔船、一条条活灵活现的海鲫鱼仿佛要从青花瓷托盘上“跳脱”出来。

    作为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该校将地方渔文化融入美术实践课,探索了“创意+文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及美育新途径,并尝试在教学中传承与创新这一文化遗产,以实现学校专业和地方文化双赢发展。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马亭亭

    通讯员 伍建辉 杨宇琳

    打造竹根雕产学研基地 让地方文化浸润学生

    叮叮当当……记者循声走入一间教室,学生们正在上竹根雕实训课,只见他们拿着锉子、刻刀等工具,根据竹根原状发挥创意,仔细雕琢手中的竹根。

    在教室四周的展台和旁边房间,放着许多成品竹根雕作品,有须发飘然的老者,有动物,还有孩童……形态表情惟妙惟肖。

    “竹根雕是我们美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实训课程,教室里陈列的这些作品,有老师的也有学生的,还有我们象山本地一些根雕艺术大师的精品。”专业教研组长杨宇琳老师介绍,象山竹根雕是象山县特色文化品牌,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技法有圆雕、镂空雕、写意雕、组合雕等,题材广泛,对本地海洋渔文化的表现尤为突出。

    象山竹根雕以传统为基础,吸收绘画、书法、雕塑等其他艺术养分,充分发挥竹根天然生成的美,下刀前必须进行艺术构思,根据竹根形状、肌理,尽可能保留竹根原状为作品的整体造型,而在人物脸部等关键部位施以“局部巧雕”,让竹根脱胎换骨成艺术珍品。

    20美术(1)班陈转同学正在小心翼翼地雕琢,他打算雕刻一个渔翁形象的作品。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既考验艺术设计能力,又考验动手能力的过程,同时自己也对象山本土这项特殊的非遗技艺有了更深的了解。

    构建渔文化主题课程

    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除了竹根雕,该校还有石头画、衍纸、彩泥、鱼拓等艺术课程,都是学校将美育融入课程建设的探索,学生们在做中学、学中做。

    据了解,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在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中发挥着独特的学科育人功能。然而,现行的工美专业实践课存在形式单一、主题分散、内容陈旧等问题,学生在学习和动手实践中很容易丧失积极性。为解决专业教学困境,该校工美教研组从地方文化中寻求良策。

    象山先民在长期与海共舞的实践中,积累和创造了灿烂的海洋渔文化。当地古建筑、渔区风俗、饮食文化,以及传说故事、节庆等都是渔文化的具体表现,具有珍贵的课程资源价值,为中职学校特别是工美专业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作题材和无限的创作灵感。

    比如,在主题化教学中,学校教研组设立开渔印象、海鲜美食、缤纷渔灯、渔乡传说等主题,并指导学生借助镂空、立体造型、浅浮雕、搓、揉、捏、剪、编、描等各种技法艺术地展现空间观念的二维性、刀味纸感、线条与装饰、写意与寓意等,并运用竹根雕、剪纸、彩泥、衍纸等艺术形式来呈现象山县开渔节的盛况、渔区风俗、饮食文化等。

    而且,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注重大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大师专题讲座、大师进课堂进行现场教学,组织学生赴大师创作室、艺术馆等地学习。

    学生文创作品颇受欢迎

    助力地域品牌建设

    如何检验成果?在主题教学探索文化魅力、大师引领提升实操技能的基础上,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接受社会的检验和评价。

    以文创比赛为案例,例如为地方特产设计包装时设置市场调研、风格选择、版式设计等任务链,并结合市场需求将地域文化融入产品包装的设计中,增强学生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意识。

    为服务象山本地新农村建设和“一村一品”工程,师生开发《浔鲜鉴》《麦小象》等地域特产系列包装,以助力地域品牌建设。又如对“红美人”柑橘的包装进一步升级,开发单果包装,融入农民画元素和地域特色,得到较好的评价。

    “独具特色的渔文化艺术,不仅是对非遗技艺的传承,也是对匠心精神的传递,是对象山本地区域文化和蓝色海洋文化的弘扬,让学生对家乡有更深刻的认知,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和文化自信。”该校校长陈贤伦说,学校将地方渔文化融入工美实践课,探索“创意+文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及美育教育的新途径,并在教学中传承与创新这一文化遗产,以实现学校专业和地方文化双赢发展。

    ●专家点评

    象山县素有“百里海岸,千年渔乡”之美誉,先民在生活中积累和创造了丰富灿烂的非遗文化——海洋渔文化。然而,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受到了各种思潮的不断冲击,如何传承和发扬好这一文化瑰宝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非遗课程已逐渐走进校园和课堂,现已成为中小学美育教学的有机组成,但就其教学目标而言,在普通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存在差异,在普通中小学主要以感知、体验非遗文化魅力为主,然而中职学校,因专业教学的优势,非遗文化的教学不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而是要以文化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文化产业培养传承人和从业者,从而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宁波建设工程学校将象山海洋渔文化引入中职工美专业教学,以学生专业为抓手积极开展美育创新研究,开启了专业建设新思路,探索出了“创意+文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文化成为学生创作的语言,极大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文化品位,促进学校专业的内涵发展和品牌建设。同时,学校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成为传承和创新地方文化的码头,增强本地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并为地方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输送优质人才。

    浙江省美协会员

    宁波市美协主席团成员

    象山县教育局教科研中心美术教研员

    杨海鸿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