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精致女孩季心平。 |
 |
“海蟹妈妈”季心平 |
穿上衬衫半裙,她是宁大校园里的精致小姐姐;换上长裤雨鞋,她是下海塘不怕泥泞艰难的“海蟹妈妈”;带领团队做科研,她又是干练的美丽学姐。她,是宁波大学海洋学院2020级研究生季心平。 虽然是硕士研究生在读,但季心平为解决海蟹苗种培育难题,已带领团队成立宁波蟹亿水产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大规格青蟹苗,这种青蟹苗染病率低,成活率高。前不久,她和团队小伙伴养殖的大规格蟹苗,已运往河南延津县盐碱地,送到青蟹养殖户手中。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王冬晓 通讯员 崔浩亮 游玉增 海捕蟹苗成活率低 季心平团队“三招”解难题 生活在海边,最爱那一口蟹肉蟹黄。季心平也不例外,她是山东青岛人,大学读的是经管类专业。本可以成为坐格子间喝咖啡的白领,却在读研时选择水产专业。这并不是她心血来潮。“我们要建立海洋强国,提出海洋科技,这一块未来发展前景很好。”季心平选择宁波大学水产专业研究生,跟着王春琳教授研究海蟹养殖。 在蟹苗繁育中,一直困扰养殖户的是海捕的野生蟹苗,质量普遍较差,即使辛苦培育成熟,养出的成蟹个头小、空瘦、膏少。季心平和简杰亮、陈恩助等人在浙江台州、宁波,福建、广东等多地几十个渔村进行调研,发现其背后原因是小蟹苗营养差、易染病所致。 既然蟹苗存活率低,给蟹农造成风险损失,为什么不直接销售规格更大、更易存活的大蟹苗呢?明确方向和目标,季心平带领团队组建“蟹亿水产团队”,从去年开始科研攻关。 把小蟹苗养大,看起来简单,但要克服的困难不少,螃蟹种间互残严重,易染病。团队成员在王春琳教授、任志明博士的指导下,掌握青蟹习性后进行大量尝试。首先,团队引入高产抗病的新品种、新品系;其次,团队对培育设备进行开发和设施改造,在养殖密度不变的情况下有效减少幼蟹争斗;最后开发零抗生素绿色防病技术,在不使用任何抗生素的情况下将幼蟹患病率控制在3%以内。 截至目前,该团队已将实验成果运用于生产实践,每年可以向市场稳定投放大规格蟹苗50余万只,为养殖户的高效养殖保驾护航。 鼓励蟹农尝试新技术 带动沿海内陆村民共同富裕 立足理论和实验解决海蟹苗种培育难题后,季心平带领团队成立宁波蟹亿水产有限责任公司,开始实际生产大规格蟹苗。 原来的海捕蟹苗质量差、易夭折。捕苗公司为了降低损耗,在捞苗后会趁着蟹苗活力好快速卖出,把蟹苗的损耗风险转移给蟹农。而蟹亿团队实现的中间培育多规格蟹苗技术,使蟹苗可以在孵化后快速生长,抗病性更强,存活率更高,极大地减少蟹农的养殖成本,降低蟹农养殖风险。在过去的一年中,蟹亿水产已为河南兰考、延津、山东东营等多地提供大量优质蟹苗,将科研成果切实转化为生产力。季心平团队也在科研攻关中申请授权多项专利技术。 “这些大规格蟹苗从放苗到出塘销售,比起传统小蟹苗可以减少两到三个月的养殖时间,对更早降温的北方养殖户而言,更早出塘意味着更好地抢占市场先机,同时为养殖户提供一年多批出蟹的可能。”季心平说。 蟹亿水产不仅自己出售大规格蟹苗,还积极鼓励周边村民利用“蟹亿”技术一起生产大规格蟹苗,共同致富。宁波市鄞州区咸祥镇朱家岙、乐家村附近村庄的蟹农前来咨询。奉化区的养殖大户舒云龙在看到季心平她们的中间培育基地后,立即表示明年也想要尝试这种新型养殖方法。 “季心平及其团队将实验成果转化为到生产实践中,推动产学研建设。他们不仅是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更是青年创业者,不仅自己搞生产,还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富裕,显示了青年学子的优秀风采。”宁大海洋学院党委副书记谢冰蕾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