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名女生高考失利,未能报考心仪的西南大学。她在微博上向@西南大学发私信,诉说沮丧和迷茫。没想到,@西南大学很快以“小作文”回复鼓励:你的美好人生刚刚开始,怎么能描述为“死在这个夏天”呢?换个角度,不如向死而生,在这个夏天,生长出新的人生。目前,女生已决定复读,明年再次冲击目标。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每有决定人生命运的考试,上榜者有之,落榜者亦有之。“好像一切都搞砸了,我是谁,要去哪,怎么去,是不是没有未来了”……女生的遗憾、失落之情见诸言表,在这种心灰意冷之时,心仪大学的“安抚”,其效果可想而知。这种充满情感色彩的互动,网友们纷纷表示被校方“暖”到了,感慨这是“最好的招生广告”。 高校官微以“小作文”的方式及时作出回应,或许有一定偶然性,但高校安慰失利考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不要让一时的失落,否定你成为英雄的可能。”“我们想成为一张足够广阔的天幕,好承载起足够璀璨的繁星。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彼此都需要学习。” ……几年前,北京大学招生办在公布自主招生初审结果的同时,给初审未通过的考生发了一封言辞恳切的“安抚信”,字里行间饱含着鼓励与期望,赢得众多考生和家长的一片点赞! 片言只语,何以如此暖心?关键就在于这种真挚的人性关怀传递了教育的温度,彰显了大学的精神格调。 众所周知,大学是社会的精神高地,担负着引领思想之神圣职责。“买卖不成仁义在”,如果对没能入围者弃之不理,那就是一种冷冰冰模式化的程序而已。及时安慰失意者,不仅预示着高校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具有人情味,这样的人文关怀更能让人深切感受到大学的包容与胸怀,彰显大学之“大”。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次成功的品牌营销,在竞争异常激烈、“酒好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其重要性不亚于教学质量本身。相比于不惜重金“王婆卖瓜”式的宣传造势,及时给失意者送上几句暖心的话语,几乎不需要任何成本,但合适的时机节点所做出的合适举措,却起了四两拨千斤之功效。更重要的是,此举还向社会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尤其对于正处在价值观形成期的孩子来说,其意义更加非同凡响。 没能进入心仪的大学是遗憾,但收到安慰信则是震撼。“勿以善小而不为”,小细节更能彰显大情怀,愿更多的大学,能做出这种“走心”的举手之劳。胡欣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