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高巧浓 摘要:根据“美育意见”精神,笔者尝试将语文和美术学科进行融合教学,发现美术学科能促进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夯实文化理解能力;语文学科又能提升图像识读能力、审美表达能力。本文以小学语文三下第12课与小学美术四下第19课同为《清明上河图》的融合教学为例,浅谈学科融合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关键字:学科融合;实践探索;审美鉴赏能力 缘起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了“学科融合”。它指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 笔者从事小学语文学科和美术学科教学已三十年。在教学中,笔者发现语文与美术从来就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二者在美育方面存在着诸多共性,如美术学科的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这三大核心素养与语文学科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两大学科素养有着紧密关联。 具体教学中,笔者思考:语文美术两门学科是否可以互相借鉴,相辅相成呢? 分析 对统编版十二册语文教材和浙美版十二册美术教材进行梳理后,笔者发现语文美术学科可以跨学科的可融合点涵盖到各个年段,涉及到语文学科的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大领域,也涉及到美术学科的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及综合·探索四大领域。 本文以小学语文三下第12课与小学美术四下第19课同为《清明上河图》的融合教学为例,浅谈学科融合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实践 语文与美术学科融合 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实践初探 审美鉴赏能力是指在审美鉴赏活动中对审美对象进行鉴别、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不同学科相同内容的融合,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一)美术学科促进语文能力 1.看图作文,增强文字表述能力。 语文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绘画与文字如果两者能很好地结合,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复述的能力,就能为审美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美术课欣赏《清明上河图》时,笔者让他们根据教材中说一说的提问(描述即将过桥的船工们的动作和表情,说说他们是如何各司其职的?他们能顺利过桥吗?)继续欣赏汴河码头,关注那只即将过桥但桅杆还未放下的大船(图1)。 学生们边欣赏边饶有兴趣地交流着,笔者突发奇想:何不让学生模仿语文三下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第4节的介绍,来编写一个关于这只大船的故事呢?于是,学生们即兴看图作文,有的孩子从桥上的百姓和船上的船夫的角度写,有的从桥上的纤夫、过路人和船夫的角度写,也有的从附近几乎所有的人都为大船捏了一把汗的角度写。无论哪种角度,都写得非常具体生动,这是对语文阅读课的课外延伸,对阅读内容进行了再创造。在这过程中,学生感知丰富的画面形象,运用联想和想象,内化成情感,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表达,如此有针对性的训练,增强了文字的表述能力。 2.图文共赏,夯实文化理解能力。 按照课标修订的主要精神与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师必须注重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有关介绍,启发学生对文本人文性历史性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语文中有“读文”一词,在美术中则有“读画”一词,在“读画”过程中,我们可以读出语文素养中要求理解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与含义。 因学生受自身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对这幅名扬中外的名画的创作背景和历史价值知之甚少,对语文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最后一节中“《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这句话产生困惑。这时,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研究学习。学生们先是通过查阅资料和高清版画面欣赏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解“八九百年”指的是哪段时间?“古都风貌”指的是哪里的怎样的风貌?图中的生活场景具体有哪些?然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总,最后,学生代表反馈。一学生介绍道:“整幅画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水路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清明上河图》非常写实,时代气息浓厚,以长卷形式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有着文字难以替代的文献史料价值,是极其重要的形象资料。这图为后人提供了北宋商业、手工业、民宿、建筑、交通等详细意象的第一手资料,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学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都使它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的经典……”这堂课中,学生不仅在“读文”中读出了历史,更是在“读画”,在欣赏名画过程中反观历史,既读出了名画的创作背景,也读出了名画的历史价值。笔者引导学生图文共赏,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二)语文学科促进审美能力 1.图文对照,提升图像识读能力。 图像识读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美术是一门直观的视觉艺术。美术欣赏·评述课要求学生能与同学交流对美术作品或生活中美术现象的想法和观点。 如在教学美术《清明上河图》时,笔者发现书中图片(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所描绘的内容正是语文阅读教学课中第4节介绍(最有趣的是桥北端的情景)(图2),于是在大屏幕上打开高清版的《清明上河图》照片,指名让几个学生拿着语文书上来,把书中第4节介绍到的骑马人、轿子、运货的小毛驴、欣赏风景的人都逐一在照片中找出来。他们兴奋地感受到小小的角落藏着有趣的故事,小小的人或物画得多么逼真啊!图文对照后,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见时机成熟,笔者便带领学生观看《清明上河图》复制品。欣赏完后,描述桥北端这个场景时,同学们畅所欲言,连人物的面部神态和细微动作都讲得栩栩如生,真正感受到了生动细致、人物传神,体会到了名画很高的艺术价值。语言文字是鲜活而有感染力的,加上画面的故事性很强,促进了对美术作品的观看、识别和解读。此过程,正是利用图文对照,学生们的图像识读能力得到了提升。 2.句式助力,提高审美表达能力。 美术欣赏是一个观察体验、品味感悟作品的过程。其间,学生往往通过感知、分析、理解、评述,从而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审美能力。此时,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 同样在描述画家笔下的场景后,教材要求学生选择画卷中的服饰、交通工具或建筑谈感受谈认识,此时好多学生一言不发。深究其因,不是学生不想说,而是学生不知道从何说起。于是,在引导学生欣赏前,笔者先要告知他们任务和方法,再借助一定的句式,选择某一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认识。因为有了句式助力,给学生指明了观察和思考方向,他们的描述言之有物,感受深刻,理解到位。有了句式助力,有据可循,学生们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也就水到渠成了,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表达能力。 总之,不同学科相关内容的融合,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笔者通过看图作文,增强文字表述能力;图文共赏,提升文化理解能力;图文对照,提升图像识读能力;句式助力,提高审美表达能力这些途径,进行了语文与美术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索,从而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