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种种原因,和父母分居两处、日常生活由祖辈照顾的孩子,在班级里时有所见。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成长中会出现种种“痕迹”,如内向、敏感、不自信、易偏激等。作为班主任老师,如何给这些学生以帮助,让他们的童年尽量不留陪伴缺失的伤痕呢? 胡心怡是古林镇中心小学的班主任,她在教学中就遇到了这样的学生。她花了很多心思去关爱这个孩子,还一次次地联系家长,用自己的爱去唤醒父母对孩子的爱…… 栏目主持人 现代金报|甬上教育 记者 俞素梅 特邀班主任 海曙区古林镇中心小学教师 胡心怡 曾荣获海曙区第二届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他的故事 有点“热情过头” “老师,我帮你拿去教室吧!”快上课了,一个男孩跑进我的办公室,不由分说地拿起我的教具冲向教室,放教具、开电脑,一气呵成。我刚接手二年级一个班,他是我所带班级里的一个男生小凯。 小凯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孩子,几乎每次在我的课前,他都会提早来办公室帮我拿教具;下课后,也喜欢跑上来和我聊天,有事没事“黏”着我……说实话,我隐隐觉得他有点热情过头。 办公室同事也有同感,“胡老师,你们班的小凯也太积极了吧,每次来办公室都要给我倒一杯水。”“这孩子一碰到我就要和我聊天,忙的时候真是有些受不了”……原来大家都有这种感觉,看来,我得留意一下小凯。 和同学打起来了 就在我感受到小凯的“热情”后不久,一天下午,班长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小凯和几个男生打起来了! 我三步并作两步地赶到教室,只见几张桌子倒在地上,文具被丢得满地都是!小凯和几个男孩儿怒目而视,衣服都被扯得歪七扭八的。为什么会这样?我问原因,那几个男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老师,我就是烦他天天追着老师跑。”“就是,每天就知道拍老师的马屁。”“谁知道他是不是‘间谍’,肯定爱打小报告”……小凯涨红了脸,却无言以对,倔强地扭着头。 站在孩子们的角度看,他们的说法不无道理,我只好把小凯先带回办公室安抚。但我知道,轻飘飘的几句安慰并没有抹去他内心的失落。 我的思考 与人交往的界限如何帮他划定? 吵架事件过后不久,在一节作文课上,我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家人。其他孩子都兴致勃勃地聊开了,只有小凯坐在一边兴致不高,我带着疑惑问他:“怎么了,在想什么呢?”他扭捏地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老师,我爸爸妈妈都不在宁波,只有……只有放假我才可以去找他们。” 小凯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就笑着起哄,“原来他是个没人管的孩子!”小凯难过地低下了头。我赶紧制止了孩子们,重新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回到作文课上。但是,看着小凯失落、难过的模样,我感到一阵揪心,回想起他努力讨好老师们的神情,我又感到心疼。作为新接班不久的班主任,我突然意识到,小凯的背后,有太多的故事需要我去了解。 和小凯长聊后,我才知道,他的父母在外地做生意,从幼儿园开始小凯就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父母几乎不怎么来看他,即使放暑假了小凯去找他们,也因为父母忙,住不了几天就回来了。 我恍然大悟:原来,小凯是一只“小候鸟”啊!他的家庭虽然完整,却感受不到温暖;父母都在,却得不到陪伴。小凯各种热心行为的背后,是他对关爱的极度渴望。但他不知道,有时候过度的热情容易给别人带来困扰。怎么才能让他真正意识到与人交往的界限,并让班级里的孩子们重新接纳他呢? 我的行动 解读种种“热情行为” 于是我开始了一系列保护小凯的行动。 我先在班里开展了一节主题为“我用热情,表达感谢”的班会课。通过选取影视剧中一些人物的“热情行为”——有的是在溜须拍马,有的是在回馈帮助,我在班级里进行播放,并请孩子们判断这两种“热情”有何不同。孩子们立刻就能看出前者是为了一己之私的虚情假意,而后者才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感谢。 由此,我告诉同学们,之前被大家误解的小凯,其实就是在身体力行地表达着对老师们的感谢,他认为平日里老师关注他的学习,关心他的生活,陪伴他的成长,他有一颗感恩的心。同时我也提醒小凯,热情也是有界限的,过度的热情也会成为他人无法承受之重。 促成母子俩“远程相伴” 家人的关怀是老师和同学都无法替代的,所以我又联系了小凯的妈妈,告知了小凯在学校里的情况,对小凯渴望关怀的心理需求进行了剖析,让他妈妈意识到孩子就像一只小鸟,在他飞出鸟巢之前,父母的关爱和陪伴是不可缺少的。听着电话另一头的沉默,我想,小凯的妈妈多多少少会有所思考。 此后,每次班级有线上活动,我都会盛情邀请小凯的妈妈来参与;平时我也会把小凯在学校的一些照片发给他妈妈,让她渐渐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我还努力促成她与小凯的“远程相伴之约”,请她即使远在外地,也尝试着去做到与小凯每天通一个视频电话,每周看同一部温情电影,每年挑一件适用礼物。 慢慢的,小凯妈妈主动和我联系的次数越来越多,小凯也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着变化,与同学相处有礼有节,和老师交往懂得分寸了。 班主任说 其实,在我们这样一所乡镇小学,有许多像小凯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我希望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除了尽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孩子,我还在班级里设置了“夸夸箱”,让孩子们发现并写下同伴的优点,投到“夸夸箱”中,我会定期在班里分享,让孩子们发现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大家对自己的关注和赞美,由此获得自信和安心。 我更希望家长们能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之旅中,所以常常创造一些家校共育的机会,包括分享教育专家的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布置亲子活动任务,请他们带着孩子一起阅读、一起运动、一起探险,与孩子共同成长;抽空开展家长茶话会,通过家长间的交流,互相借鉴,助力孩子的成长。 班主任,一个平凡的岗位,却是孩子和班级的核心,更是连接家庭和学校的纽带。班主任的态度,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孩子和家长的态度。在这个版块,请看班主任怎么诠释他们的“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