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明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7月0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因“地”制宜构建 “海娃踏浪”德育实践课程体系例谈

“海娃踏浪——新区特质下的德育实践课程”建构框架

“海娃踏浪——新区特质下的德育实践课程”主题框架图

    宁波杭州湾新区世纪城实验小学 王立群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笔者结合新区特质及教育实践,构建了“海娃踏浪”新区特质下德育实践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有品质、有道德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结合新时代德育现状 呼唤德育实践课程加快变革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日益复杂,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人格出现了一些新的状况,抑郁自闭、厌学等问题日益严重。“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奠基时期,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关乎孩子的一生,也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加强中小学德育十分重要和迫切。”全国政协委员冀永强说。面临目前德育课程内容创新不足,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等现状,德育实践课程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

    依托新区教育资源

    聚焦三维发展构建德育实践体系

    笔者依据新区学生学情,结合新区资源,构建了“海娃踏浪”新区特质下的德育实践课程,以“拥抱新区、体验生活、快乐成长”为理念,深度剖析杭州湾新区可挖掘的教育元素,提出了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三大目标体系,确定了亲近自然、贴近人文、走近社会三大实践主题,打造了“体验、参观、访问、游学”四大实践方式,构建了三大评价载体。

    挖掘新区文化

    构建三大德育实践主题

    “海娃踏浪”德育实践课程来源于学生生活,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新区周边的主题公园、青少年实践基地、博物馆、知名企业等都是课程开发的资源。

    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笔者将德育实践课程分为“亲近自然、贴近人文、走近社会”三大德育实践主题实施,三大主题延伸出许多子主题。

    遵循学生学习规律 开发德育实践课程五步学习范式

    德育实践课程根据跨学科整合和校内外整合两大模式,学校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调动校内、校外“师资”团队,以适宜每一年段学生,实现多元教育目标,践行五步学习范式。

    1.制定校级课程方案。

    “海娃踏浪”德育实践课程的性质决定它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在“行走”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我们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在目标确定、内容选择、过程开展、活动总结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准备、讨论、论证。

    如“走进东方神话,感受历史文化”课程,经过对宁波方特东方神话主题公园中26个馆的多次考察,查阅资料,我们选择让学生感受民间传说、神秘文化、民间节庆等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作为课程内容;然后根据学科特点,教师设计相关学习内容进行教学;学生分组设计实践探究方案,进行一次次讨论、论证,直到切实可行。

    2.编写学科整合教案。

    各学科老师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校级课程方案,设计课程实施内容。如“亲近自然”主题中,“游玩中心湖公园”课程,根据学校制定的课程方案,学科老师各自编写教案,如语文老师可以安排认一认动植物的名字的课程;数学老师可以安排关于动植物分类的课程;美术老师画一画简单的花草、动物的课程;体育老师安排怎样安全行走的课程;音乐老师安排学唱关于动植物歌的课程;科学老师安排关于人类与动植物关系的课程等等,然后进行学科整合,编写教案。

    3.校内课程实施。

    “海娃踏浪”德育实践课程与原有的活动课程不同,把校内学习、校外实践、校内总结作为一个整体开展,因此,我们像组织教学一样常态化组织德育实践课程,不断优化实践课程的实施方式,努力实现活动过程的最优化。但又跟常规课程安排有所区别,德育实践课程打破常规作息与课程安排,科目间互相整合、班级间互相协作,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

    4.校外实践,打造四大实践方式。

    校内课程中相关内容学习后,安排进行校外实践活动,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开展活动。我们打造了四种校外实践方式:

    (1)体验实践,课程在途中。

    杭州湾新区是一座新建的城市,孩子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可以说是移民一代,他们对新区甚至对自己所在的世纪城社区的感知很少,所以我们的第一个主题是“爱我世纪城系列”,我们从认识学校周边路开始,毅行世纪城,游玩城中最大的公园——中心湖公园,这一系列主要通过体验实践的方式,运用看、听、想、问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的资料了解世纪城,加深与自然界的情感,同时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

    (2)参观实践,课程在观中。

    杭州湾新区是浙江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拥有众多知名企业,如德国大众、吉利汽车、方太集团等。我们实地走访企业,参观智能化生产线、学习科技知识、了解企业文化、机器人生产、产品用途和特点等,感受“智能制造”的科技魅力,拓展视野,增长知识,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精神,这就是我们“走访企业系列”主题确定的初衷。而“走访社区系列”通过参观实践的方式,了解社区治安情况、社区人员的生活方式、社区的垃圾分类情况等、社区的文化生活等,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丰富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3)访问实践,课程在访中。

    杭州湾新区虽然是一座新造的城,但也有它自己的文化沉淀。它是慈溪北首靠海的一个小城——庵东镇的其中一处围海造地形成的,所以庵东的一些记忆自然就是杭州湾的记忆,“抗日第一站纪念馆”、“海塘博物馆”都是了解杭州湾历史的渠道,新区建设者、企业创业者、城市守护者的采访更让学生加深了对新区的了解。所以我们的“走进名人系列”、“走进博物馆系列”以访问实践为主,以拓宽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提高个人素养。

    (4)研学实践,课程在学中。

    杭州湾新区根据地理及产业资源优势,将青少年实践基地、湿地公园、宁波方特东方神话主题公园三者结合,梳理形成湿地生态、传统文化、现代工业三大主题课程,形成以基地为中心的、辐射形成研学路线。这就是我们确定的“爱我杭州湾系列”。学生通过研学实践的方式,来获取对课程的学习内容最直接的体会和感受。在青少年实践基地内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与利用周边的湿地公园、方特公园开展的游玩体验相结合,真正实现“学”与“行”的结合。

    探寻评价方法 构建三大评价载体

    评价伴随着整个课题研究实施过程的始终,及时有效的评价具有选择、监控、反馈、调整、导向的作用。“海娃踏浪”新区特质下的德育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学生的生活小世界,其中也不时有教师、家长参与的身影。作为活动直接、间接参与者,孩子、教师、家长均是评价的主体,汇总多方实践活动认识、实践活动感受与实践活动问题,通过学生实践成果的表现,记录在我们构建的“‘海娃’成长存折、‘海娃踏浪’德育实践活动册、‘海娃’快乐成长档案”三大评价载体中。

    1.《“海娃”成长存折》。

    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方式的过程性评价,综合反映学生在每一次德育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并针对在某方面突出的表现,以分数的形式记录在《“海娃”成长存折》存折。

    2.《“海娃踏浪”德育实践活动册》。

    以学期为节点,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将学生在《“海娃踏浪”德育实践活动册》中记录的情况反馈给学生及家长,有针对性的发放学校五星卡——“乐善卡、乐知卡、乐行卡、乐健卡、乐群卡”。

    3.《“海娃”快乐成长档案》。

    将学生参加德育实践活动的情况作为综合素质评定的重要内容,以评价形式记入《“海娃”快乐成长档案》中。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依托“海娃踏浪”新区特质下的德育实践课程真正实现了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