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火烈鸟 镇海区艺术实验小学205班 严梓欣(证号2219331) |
 |
复古电话机 宁波杭州湾新区海韵小学102班 俞秋伊(证号2209571) 指导老师 吴菲菲 |
“小记者大课堂”自开课以来,小记者们跟着老师下地插秧,学习农耕文化;参观姚江大闸,了解水利知识;学习打香篆,体验传统香文化……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快乐的研学之旅让小记者们收获满满。 插秧 ★星期六,我参加了小记者的农耕研学活动。 集合完毕后,我们来到田边,学习插秧。我迫不及待地下了地,“哎呀!”差一点儿就摔进田里变成泥人了。 农民伯伯在田里拉了几条线,我就沿着线种。秧苗绿油油的,拿着它的时候我小心翼翼的,怕把它折断。 秧苗最好插进泥里5厘米左右,秧苗之间要有一点距离。我认真地边学边插。虽然天气很热,还要一直弯着腰,很累,可我还是坚持把任务完成了。插完以后,我已经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突然,老师说:“来吃包子和米馒头啦。”听见吃,我就来了力气,大口大口地吃着。这好吃的食物都是用农民伯伯辛苦耕种的稻米做成的。 劳动虽然辛苦,但很快乐,这次活动让我知道了食物的来之不易,真正理解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北仑区小港实验学校206班 张霖淼(证号2217196)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诗人李绅提醒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都饱含着农民伯伯的心血。不久前,我就体验了一次插秧的辛苦。 那天,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田地里,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脱掉鞋子,走进泥泞的稻田里,在农名伯伯的讲解下,学习插秧的方法。左手握一把秧苗,两脚稍微分开,弯下腰,右手拿几根秧苗插进泥土里。就这样我插了整整两行的秧苗,老师还夸我插得好呢! 插秧真是太辛苦了!我真正体会到了“汗滴禾下土”,体验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 北仑区小港实验学校203班 朱文博(证号2217180) 探寻古越文化 ★7月23日,我跟着全省小记者融媒体代表团来到绍兴这座名城,参观博物馆,探寻古越文化,学到了很多知识。 我们先来到了鲁迅的故居,从三味书屋走到百草园。百草园里植物种类繁多,花草、虫子沐浴着明媚的阳光,这里的一切充满生机。这时,我想到了鲁迅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以前,我只从课文中了解到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如今,我身临其境来到鲁迅玩乐和学习的地方,还上了一堂研学课。我知道了鲁迅为什么要在课桌刻上“早”字。 以后我也要像鲁迅一样,做到时时早,事事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宁波市惠贞书院403班 郑以墨(证号2211476) ★大暑时节,我们来到绍兴古城研学。 我们游览了鲁迅故里,参加了“三味早读”课,穿上长衫、戴上瓜皮帽,与“私塾老先生”一起互动,感受着鲁迅先生笔下的世界。 绍兴师爷馆让我印象深刻。在参观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师爷”文化的兴衰史。家臣、幕友、幕宾,师爷制度的变迁让我记忆犹新;兴起、流行、衰亡,幕府的大起大落历历在目。我还知道了一位很有名的大师爷——徐渭,他多才多艺,精通书画,与解缙、杨慎并称为“明代三才子”。 第二天,太阳依旧高照,我们的热情依旧有增无减。在古城数字馆,我们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欣赏古城人文历史及城市布局规划,感受古城的文化魅力。 最后我们还登上了迎恩门,饱览了巍峨的塔楼、秀美的园林。每一条窄巷、每一个台门、每一棵古树,无不传递着古城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绍兴真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呀! 宁波市惠贞书院504班 杨一琨(证号2211490) 寻香记 江北外国语学校209班 章芷瑜(证号2211387) 指导老师 褚笑寒 那天,我参加了“小记者大课堂”活动,主题是“香”。 下午2点,我们20多位小记者在老师的带领下,有序地来到课堂上。经过老师的讲解,我了解到“香”不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香文化始于春秋,发展于汉,完备于唐,到了宋代,香文化进入鼎盛时期,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随后老师让我们进行简单的静坐和呼吸吐纳,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然后拿了各种各样的香给我们闻。我发现香有火的味道,还有一种像白砂糖似的香,真好玩! 我还学会了怎样做香。首先准备一个香炉,在里面倒上香灰,拿灰押把香灰压平,再拿一个带有图案的香篆轻轻放在上面,用香粉把香篆的镂空图案填平,最后拿起香篆,一个漂亮的香的图案就完成了。点上火,袅袅香火随之升腾,香味也弥漫到整个房间,太好闻了! 经过一下午的学习,我认识了香,也了解了香。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和探索。我期待下一次的小记者大课堂! 难忘的研学之旅 北仑区淮河小学302班 孙钰(证号2217104) 暑假里,妈妈给我报了一个小记者的农耕研学活动,我很期待。 活动当天一大早,我们就出发了,第一站到达小港合兴村。老师带我们去稻田,说让我们体验一下农民伯伯种田的辛苦,并且要比比哪个家庭种得又快又好。话音刚落,我和爸爸快速走进稻田里,开始插秧。刚开始我不敢动,生怕摔倒了。爸爸告诉我,在泥里要踩实,慢慢走。他一边插,一边告诉我插秧的技巧:首先秧苗要选择有根须的,其次秧苗要插进泥里5厘米左右,这样更容易扎根存活。我和爸爸很快把我们的区域种好了。我相信现在努力付出,秋天一定会有收获。 插完秧苗后,我们跟着老师来到了第二站——北仑职高,学习做米画。老师先讲述了做米画的步骤:第一步,用粉笔画出自己想做的画;第二步,选择区域,涂上胶水,再选择合适的米粒粘上去;最后在画的四周做一些漂亮的背景。这样,一幅米画就完成了。我做了一幅小汽车的米画。 通过这次研学活动,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感受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我以后一定要做一个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人,也希望所有人都能做到节约和珍惜。 体验农耕文化 北仑区小港实验学校206班 严睿宸(证号2201601) 周六,妈妈带我参加了小记者暑期公益活动之“农耕研学之旅”。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但我期待的心比这太阳还热,所以我早早地来到小港街道的合兴村。一进入村子,大片的稻田便映入眼帘,满目绿色中,还有不少金灿灿的夏稻探出脑袋,清新亮眼的风景让我顿时暑意尽消。 老师给我们讲完插秧的注意事项后,就让我们下地了。进入稻田的那一刻,我感觉脚下全是泥巴,瞬间无法前进。我只能把鞋子丢在泥巴里,继续前进。我学着家长的样子,站稳,弯腰,左手拿秧,右手把秧苗插到田里,插一株退一步。在操作的过程中,我知道了要先分秧苗,再插秧苗,体验到“汗滴禾下土”的艰辛。 我看到有位叔叔已经完成了插秧,我问他:你速度怎么那么快?叔叔告诉我,插秧是一门技术活,取秧量要合适,插秧的动作、力度、深浅要合适,株距、行距要合适,考验手法,也考验体力。 我喜欢这样的活动,可以让我亲近大自然,学习农耕文化。 走进姚江大闸 江北外国语学校407班 赵航毅(证号2211411) 指导老师 曹吉 星期天,我却不想睡懒觉,因为我要参加小记者“走进姚江大闸”活动。 活动一共有三个环节:一、参观节水馆;二、参观工作室;三、提问。 首先,我们到了节水馆。这里最有趣的要数玩游戏了。轮到我时,我果断地选择了第二关,规则是这样的:在水龙头和杯娃娃周围画一条线,把水龙头的水接到杯娃娃里。我用杆子在屏幕上画呀画,眼看就要成功了,哎呀,不好!碰到开关啦!水龙头一下子就涌出了水,瞬间将杯娃娃冲了下去!真是太可惜了! 下一个环节,由工作人员为我们作精彩的讲解。听着听着,我情不自禁地拍起手来:原来姚江大闸始建于1958年,1959年12月竣工。在那个科技匮乏的年代,这应该算是神速了吧!后来2012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 接下来就是提问环节。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提问,讲解员们耐心地一一解答。 愉快的时光就像一匹奔跑的小马,总是过得飞快,转眼间活动结束了。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做一名护水小卫士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