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参加体能训练的初中生。 记者 王冬晓 摄 |
 |
场馆运动的小朋友。 记者 张培坚 摄 |
开栏语 2021年7月24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出台,“双减”政策发令枪响,至今一年有余。 一年来,宁波校外培训乱象得到有效遏制,学校育人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家庭教育观念开始转变,这场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变革,正影响着千家万户,宁波也在“双减”中书写着自己的答卷。今起,我们推出“双减”一周年特别报道,以变化为核心,记录教育改革中的历史印记。 近日,记者随机采访身边中小学家长,不管男娃女娃,报一到两个运动项目成了暑期生活“标配”。常规的游泳、篮球、跆拳道,高端的马术、击剑、高尔夫,无论哪种运动项目,体育培训在“双减”政策下激发出市场活力,家长对于体育的重视,也体现了教育理念的转变。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王冬晓 实习生 周笑盈 学习1—2个运动项目 成小学低段学生暑期生活“标配” 今年6岁的华行一,身高112厘米。在篮球场上和同龄小朋友比拼争抢时动作流畅,很难看得出小家伙学篮球才不过一个多月。 这个年龄段本该开始幼小衔接课程,但华行一妈妈并没有太多焦虑。她是骑行爱好者,少女时期养成的爱好持续到现在。对于运动的理解,让她更加重视孩子运动习惯的养成,四岁就让华行一学习平衡车。 “平衡车适合小龄儿童,身高78厘米以上最合适,我们四岁就学了平衡车,摔倒了眼泪一擦再来,问他还要不要学,他说‘要’!”华妈妈说,她自己从骑行中体会到的运动乐趣和坚韧品质,也想让儿子习得。今年暑期之所以报篮球,是因为赛场上风一般的篮球少年实在太帅!“哪个妈妈不想看到赛场中帅气逼人的小球员,是自己儿子呀。”华妈妈说。 对于小学低段儿童,华妈妈讲出了大多数家长的心声。让孩子从体育中感受快乐,学习坚韧品质、培养规则意识和团队精神,提升身体素质,形成运动习惯,是大多数家长报班的主要目的。 记者随机采访身边10位小学低段家长,暑期新报或坚持参加1-2个运动项目成“标配”。除了习得一项运动技能,提升运动能力外,家长们也暴露“内心戏”,比如:“外面那么热,整天窝在家里,运动一下总是好的”“外面热、工作忙,家长带孩子运动哪有时间精力,送到培训班不香吗?”“长胖了,送去减减肥”…… 小学高段和初中生 更青睐体能拓展、素质提升课 7月29日下午五点,参加跆拳道暑期集训的李柯冉中场休息,来到场外和爸爸李志坚交流训练心得。李柯冉接触跆拳道,始于学校的课后托管服务。 李柯冉就读于海曙第二外国语学校,去年报名参加学校跆拳道课程,一年的训练学习,让他喜欢上这项运动。暑假期间,他又参加宁波甬城跆拳道俱乐部的暑期集训,每周两次一次两小时。此外,李柯冉还学浮潜和足球。 “一个暑期下来,对孩子体育上的投入超万元。”爸爸李志坚觉得这钱花得值:“健康是基础,运动可以伴随一生。”至于在某个运动项目上有所成就,李爸爸没有“执念”。“孩子喜欢,家长支持,要是能坚持下去代表学校参赛,或者考个黑带,那更好了。”李志坚说。 “双减”背景下,丰富的课后托管课程,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各类运动项目,运动习惯从课堂延伸至课外,运动能力从体育课拓展到培训班,这也是催生“运动热潮”的原因之一。 低年段学生忙着打篮球,学游泳。小学高年段学生和初中生可并没有“躺平”。宁波满分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专门针对青少年推出的体能拓展课、素质提升课在这个暑假也很火爆。 蛟川书院新初二学生詹译淞,报名满分体育的初中生体育蜕变课程,每天一个半小时的体能训练,让詹同学大汗淋漓。“平常学业压力大,运动时间不多,趁暑期锻炼下,缓解压力释放情绪,也能提高身体素质。”詹译淞从小保持运动习惯,篮球、羽毛球很拿手。他告诉记者,求学路上的失落和压力如此种种,没有什么是一场球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来两场。 “双减”后体育培训市场火爆 低龄化和专业化是趋势 “双减”背景下,家长对体育的重视以及运动项目在校园的推广,催生了培训市场的火热。 宁波满分体育发展有限公司针对4—15岁幼儿、儿童、青少年开展篮球、足球、羽毛球和体能提升等课程,训练基地遍布宁波。7月,满分体育又在奉化宝龙、鄞州万达新开训练场馆。 满分体育镇海开元广场店负责人魏雨金从事体育培训五年,在他看来,相比五年前,体育培训趋向低龄化,更加专业化,培训市场充分竞争。“报名我们篮球班、体能班的不光是当地学生,还有‘小候鸟’。”魏老师说。 “这个暑期我们有个三岁小男生来学跆拳道,家长从小就重视孩子运动习惯的养成。相比以前,家长对培训市场的消费也更加理性,不像以前‘撒胡椒面’,现在会集中财力和精力在某项运动上,希望有所发展。”宁波甬城跆拳道俱乐部相关负责人吕丽告诉记者,在他们俱乐部从小学到大,代表学校、海曙区队参赛的选手不在少数。 之前被认为“小众”的运动也不再小众,玉博击剑负责人管国平是击剑专业运动员出身,他说:“‘双减’下,击剑项目走进校园,有的学校建成击剑馆,送孩子学击剑的家长很多,击剑运动越来越火热。” 记者手记 采访中,记者深有感触的是外来务工人员花费一个月工资为“小候鸟”报名篮球班。对体育的重视从学校拓展到社会,成为新老宁波人的共识。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育在成长中所给予的不光是健康的身心,生活方式的塑造,它也是自我探索、融入社会的方式和渠道。运动是好的,大家都知道,真正让记者惊喜的是“双减”释放了学生精力和时间,改变了家长教育理念,让孩子们学习之余尽情打球,畅快游泳,在运动中释放情绪,享受拼尽全力的乐趣。从某个角度讲,人生如赛场,理性判断优化方法、拼尽全力享受过程,这是运动与求学的异曲同工之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