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基层教师课程教学设计如何突破原有模式?大家又有何心得体会?近段时间,《明州教育》专栏联合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对此开展论文征稿。经审稿委员会评审,现刊出其中部分优秀论文,供各位老师结合实际学习借鉴。 余姚市长安小学 陈丽君 自“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对于作业设计更加重视。但是,在日常小学语文学科观课和教学调研中,笔者发现教师在作业设计上会不同程度出现浅尝辄止、零敲碎打、重教轻学等问题。为此,笔者在教学中提出了小学语文单元整体作业的概念,打破课文编排顺序,使学习支架动态化。同时运用多种模式,精心设计单元整体作业,展开学习活动,促进学教效果,体现学、教、评一体化。 一、立足学情视角,定位单元整体作业目标 单元整体作业首先聚焦单元语文要素,从一个相互延续的学情动态发展过程中去思考,在关注学生学习需要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找到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适切点来设计和进行作业。 (一)整体关联,开展单元整体学情分析。单元整体作业设计前开展学情分析既要“勾连上下”,明确语文要素与前面册次相关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又要“环顾左右”,把握好语文要素和本册其他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才能明确单元整体作业的定位。 (二)基于学情,确定单元整体作业目标。基于学生的学习经验与学习需要,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单元整体作业目标,不仅关注作业的内容,还要思考完成作业的过程和方法,更要明确通过作业应达到的预期学习成果,使作业成为教学的重要支架,推进教学的开展。 (三)整体推进,生成单元作业目标系统。以单元语文要素达成为中心,力求两个“最大化”——转化为学习活动的教育价值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热情最大化,在单元整体学习目标的统整引领下,整体推进学生学习,形成单元整体学习活动目标。如利用作业本整合优化统编版六年级上册“革命岁月”单元教学,将整个单元作业目标定位为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迁移,作业主要目标是达成单元语文要素,同时制定单篇课文作业目标,使整个单元的作业目标系统融合起来。 二、转化学习活动,发挥单元整体作业功能 在单元整体作业目标的统整引领下,打破原整组课文编排的学习顺序,将单元整体作业与课堂学习融合起来,合理转化为学习活动,整体推进学生学习。 (一)打破课文编排学习顺序,学习功能更大化。整组课文的作业立足语文要素的更好落实,将课文学习顺序进行调整重组。如统编版六上年级“革命岁月”单元首先重点学习《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两篇课文,利用作业开展互文学习,使学生对单元语文要素深入学习。接着学习《七律·长征》《灯光》,旨在拓展延伸,更好发挥单元整组学习功能。 (二)将作业转化为学习活动,学习支架动态化。将作业练习这一静态的学习支架,转化为动态的学习活动,将课堂作业本练习与课堂学习融合。如统编版六上年级“革命岁月”单元根据作业共安排六个主要的学习活动,如《灯光》一课的学习利用作业转化为学习活动“理解课文在谋篇布局上的独特之处”,《七律·长征》利用作业练习转化为学习活动“以点带面,理清内容,感受情感”。 (三)单元整体推进学习活动,学习达成系统化。学习活动在课堂学习推进过程中逐层开展,如统编版六上年级“革命岁月”单元《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主要的学习活动是“学习批注,了解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并迁移运用”,《灯光》的学习活动“理解课文在谋篇布局上的独特之处,巩固深化学习”,《语文园地·习作》学习活动是“观看阅兵式,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使单元语文要素系统落实。 三、运用多种模式,精心设计单元整体作业 教无定法,但教学也有法,应构建学为中心下的单元整体作业模式来推进学习过程,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体现学为中心。单元整体作业在单篇课文中一般可以分为前置式、交互式、梳理式模式。 (一)前置式作业模式——以练展学。 作业模式步骤:“前置作业——独学——对学、群学——组内展示和全班展示——达标测评——总结学法”。并落实“三查”:独学时查学习进度和自主探究情况,组内展示时查出现的问题和准备展示的内容,达标测评时查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情况。 (二)阶梯式作业模式——学练并进。 阶梯式作业模式将学和练的步伐一致,相互交融并轨,合力达成作业目标,一般可在自然段形式相近和具有某一典型语言形式的课文学习中进行,更可以在习作单元、阅读策略单元等专题单元开展这样的作业设计。 统编版教材中的习作单元都由“篇章页”“精读课文”等六个板块组成,六个板块各具功能,又彼此关联,是顺着感知、发现、运用、深化、活用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依此开展作业设计。以习作单元编排特点来交互式作业,这样学练并进开展作业使作业经历从初步感知、比较深化到迁移运用的有序过程,使作业呈现螺旋上升的状态,最终达成作业目标。 (三)终结式作业模式——先学后练。 终结式书面作业模式采用先学,让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发现学习中的一些共性和不同之处;其次为引领,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交流;第三为后练,在前学和师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作修正、补充、整理、总结。 如教学统编版六下册《凡卡》时,可以通过作业对比阅读,填写对比表格,为学生搭建阅读体验的平台,初步发现小说内容及表达上的特点,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学习《北京的春节》则可设计作业比较两位作家写有关春节文章的不同之处。 四、展开学习活动,逐层推进单元整体作业 教师在学生进行作业的过程中应进行有序引导,使作业层层推进,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亲历作业过程,最终达成作业目标。具体作业过程展开的策略如下: (一)细化目标,螺旋上升。 设计有效的作业必须科学细化作业核心目标,确定各阶段作业子目标,从较低层次逐步达到较高层次,最终实现作业核心目标。例如在确定统编版六上册《穷人》作业目标的基础上,将作业目标又细分成五个子目标,使每部分的作业有目标,呈螺旋上升、渐进的态势发展。 (二)遵循规律,由浅入深。 作业的设计要根据知识的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做到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作业设计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及语文教学的规律,将作业的过程分成指向理解分析、应用、评价、创造等(见下图): (三)还学于生,从教向学。 从动态发展角度来看,理想的作业过程应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将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上《狼牙山五壮士》作业设计分为“扶——放——迁”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着力于通过作业的引导,以此来让学生了解文本表达方法的作用;第二阶段,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学习,运用学习方法深化学习文本表达方法;第三阶段,在一定语境下迁移仿写,让学生在独立运用中习得表达能力。三个阶段的递进展开,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还学于生”。 以单元整体观照下来设计作业,从而转化为学习活动来构建教学过程,然后围绕明确的作业目标在课堂上进行渐进式的训练,把作业的目标指向单元语文要素和语文学科素养,使作业目标更明确,作业练习更有效,引领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从而实现了“双减”背景下教学的“减负提质”。 通过《狼牙山五壮士》几个层次的作业设计,学生在感知、理解、评价、创造运用的过程中,就有效掌握了如何用点面结合来写场面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