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经贸学校 江民鑫 摘要:“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提出是教育管理的创新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技能视域下的“师生成长共同体”是研究职业教育领域以技能特长为共同纽带的师生群体所进行的教育教学组织活动,包括“师生成长共同体”的创建、实施、评价和保障等四大环节。 关键词:成长共同体;技能;教学;实践 学校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场所,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发展教师才能成就学生,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实现了教师的自我价值。打造“师生成长共同体”,正是基于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是同生共长的生命整体。技能视域下的“师生成长共同体”是探索职业教育师生提升技能、共同发展的教育实践。 一、“师生成长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一) “师生成长共同体” 共同体是一群具有共同的成员身份或共同的情感纽带或共同的价值观的群体。“师生成长共同体”是把共同体理念运用到师生活动,以校内外资源为依托,以师生个体及群体的共同成长为价值取向与追求,通过师生对话、交流、协作、反思等,自愿组合形成的师生组织。是具有共同愿景的师生在共同体中通过有效互动和平等交流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活动组织[1]。 (二) 技能视域下的“师生成长共同体” 技能视域下的“师生成长共同体”是职业教育领域以技能兴趣小组为基本单位,以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社团活动、德育管理等为载体,实施全过程育人导师制,以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师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为目标的教学活动组织。“成长共同体”中的师生:具有共同的愿景,即追求卓越,成为新时代“大国工匠”;具有共同的目标,即实现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具有共同的身份,即职业学校同一个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以此为情感纽带,具有强烈的共同体意识。 二、技能视域下“师生成长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一)“师生成长共同体”的创建 1.分组定人、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分组定人是确定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最小单位——成长共同体小组。成长共同体小组由导师和小组内学生组成。包括定导师、定小组、定学生、定目标和定职责。以宁波经贸学校物流专业为例:定导师,即全体物流专业教师按技能项目分组;定小组,即按照物流专业核心技能分叉车小组、单证小组、仓储小组、运输小组等;定学生,即全体物流专业学生;定目标,即全面提升师生专业技能水平;定职责,即实行导师负责制,确定工作职责。 2.明确任务、制定“师生成长共同体”管理制度。明确目标任务,结合全国及省市技能竞赛要求,制定师生成长技能目标。建立学习机制,实行“导师+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明确共同体各成员的分工与职责。实行自主管理,共同体的各成员严格执行日常技能训练计划,自我监督、自我管理。 (二)“师生成长共同体”的实施 1.导师的积极引领。选拔师德高尚、技能过硬的专业教师作为“共同体”的引领者,在“成长共同体”中教师不再是权威、领导者,而是作为一个重要成员,以一种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引导整个学习过程。导师对每一个成员学生的技能学习、思想德育、社团活动以及班级表现等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导师建立与班主任、家长、任课老师、社团老师的例行沟通机制,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及思想状态。每一个共同体设置2-3名导师,导师团队中至少包含一名企业导师、一名一名骨干或高级职称教师,实行导师共同负责制。 2.“共同体”成员的相互帮扶。在成长共同体内,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目标追求。为了这样的成长目标,共同体成员积极建构这个温馨的共同体。共同体的成员由一支包括了由低到高三个年级段的学生构成,他们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有共同的技能特长,追求共同的目标——专业项目高技能水平(这个项目可以是物流专业中的叉车驾驶作业、单证制单作业、运输作业或仓储作业)。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学习时间长、技能水平较高且思想相对成熟,可以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技能实践和思想品德进行指导帮助,这种以自己的成长体验对同伴的成长提供及时且合宜的帮扶,可能对年龄相仿、体验相似同伴更具实际指导意义[2]。 3.“共同体”成长环境的助推。共同体以特定专业实训室为固定的活动场所,该实训室设置管理员1名(一般有教师担任)和助理管理员2-3名(由成员担任),配备完善的设施设备和充足的活动耗材,编制《实训室管理记录表》和 《“共同体” 活动日志》。同时,在共同体中营造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 4.个体的自主发展。自主发展是学生发展的核心和灵魂。进入共同体的成员经过师生互选,他们往往对本专业某一项技能有明显的偏爱,学习积极性好,有强烈的上进心和自主发展意识。在共同体导师的指导下,制定适合个人发展的明确目标。导师为每位成员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日常表现以及标志性成果,由教务部门监督检查。 (三)“师生成长共同体”的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采用自评、互评与导师评相结合的原则,总评满分为100分,其中思想品德和团队合作各占20分日常技能考核和期末技能测评各占30分,对于考核合格者,颁发校际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并可获得2-4个学分,该学分可抵修一门相应学分的素养类课程。 2.对导师的评价。综合学生进步情况、教师成长情况以及“共同体”的评价结果对导师进行量化评价。考核满分是100分,其中履行导师工作职责占 20%,与学生共同成长情况占 20%,“共同体”评价结果占 60%。 并把对“共同体”导师的评价结果,纳入对教师的综合评价,记入专业教师成长档案。 (四)“师生成长共同体”的保障 1.搭平台、造氛围。以职业学校每年一度的技能文化节为平台,营造“人人爱技能、人人有技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技能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授予技能优秀、良好、合格证书,对考核优秀的导师授予优秀指导教师,对技能评比优秀的班级授予技能明星班级、优秀班主任等荣誉。以职业学校校级名师工作室为平台,构建师生的学习场、训练场、研究场和文化场,职教师生应以学校的名师工作室为活动载体,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训练、科研课题的研究和企业文化的熏陶。 2.定制度、更规范。 一个卓越的“师生成长共同体”,需要良好的管理制度。职业学校应学校建立“师生成长共同体”制度、健全教育教学成果奖惩办法,以及一些列的实训室管理制度,使“师生成长共同体”的发展更规范。 三、技能视域下“师生成长共同体”的实践启示 (一)“师生成长共同体”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更新 “师生成长共同体”意味着教育理念的变更,即由教育向学习的转移,这种转变包含了教育理想、教育目的、教育功能的变更[3]。师生关系由教育与被教育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到师生平等合作、共同学习的转变,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和技能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合作者,学生的角色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它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建构一种师生间平等沟通与交流、相互影响与促进的机制;它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进取,实现自我管理。 (二)“师生成长共同体”是一次教育管理的创新 “师生成长共同体”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真实的感知。“师生成长共同体”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教育管理的创新突破。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师生成长共同体”中每个成员都是主体、主角,它强调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转变与成长,师生共享学校教育资源,共同开发课程与实践,平等交流,合作共赢,在成就他人的同时提升自己。 参考 文献 [1]许崇文.“师生成长共同体”的研究与探索[J]. 当代教育科学,2013(2):23. [2]杜二敏.论成长共同体观照下的优秀大学生养成路径[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3):103. [3]刘信阳,何云峰. 论高校“师生成长共同体”[J]. 高等农业教育,2014(4):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