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慈溪市掌起镇中心小学节假日生活指导活动。 学校供图 |
 |
学士小学在周末开展亲子劳动活动 |
 |
镇海区中心学校暑期学伴小组活动 |
在浙江省教育厅已经公布的“双减优秀实践案例”中,来自宁波的6所学校聚焦“双减”背景下的课后服务,有的聚焦学习日的课后服务,有的聚焦节假日的课后服务,他们的做法各有不同,但无一不是为了充实孩子们“双减”后多出来的课外时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了学校育人的主阵地作用。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钟婷婷 通讯员 吴海芳 吕霞 镇海区中心学校 学伴小组让假期更有味 “双减”一周年了,同学们的假期都是怎么度过的?对镇海区中心学校的同学们来说,因为有了学伴小组,他们的假期和周末多了一些别样的味道。 这个暑假,学校给同学们的暑期活动指南里,有一项叫“聪和少年走天下”,要求同学们以“小雁群学伴小组”为单位,开展各类学伴小组活动,积极参与“红色景点我推荐”,开学后,学校还将组织相关活动成果的评选。 于是,这段时间,一个个学伴小组制作的“红色景点我推荐”视频发到了班主任手上,学校视频号开始陆续播出其中部分视频。 记者看到,箭湖校区五(4)班乐知学伴小组推荐的是镇海区寿昌公园里的陈寿昌烈士纪念馆,箭湖校区三(6)班启航中队717学伴小组推荐的是藏于山水间的红色记忆——九龙湖红色历史陈列馆,宝山校区一(2)班萤光学伴小组推荐的是镇海海防堡垒。 学伴小组的同学们在查资料、走实地、写文案、录视频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更是沉浸式接受了精神洗礼。 据了解,学伴小组以同班级、同小区或同爱好等为主要考量因素,设组长(学生)和辅导员(家长志愿者)各一名,可以按活动需要轮换。一年来,一个个学伴小组开展了丰富多元的活动,有团队共读、走读家乡、健康运动、亲子活动、项目探究,也有公益服务、家政实践等。 “我们希望借助多种资源,打造开放的课堂,通过学伴小组活动,让孩子们的假期和周末有滋有味,为孩子的童年留下美好记忆。同学们既能抬头欣赏这个美好的世界、拥抱这个清新的自然,又能在集体活动中相互鼓励、互帮互助、共同成长。这就是‘双减’的味道所在。”学校负责人表示。 鄞州区学士小学 探索“无边界共育”课后服务模式 在“双减”政策出台后,学士小学探索实践“无边界共育”创新课后服务,拉近学生与社会、自然的距离,形成了“家庭微课堂”“学校小课堂”“社会中课堂”与“网络大课堂”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从办学之初,鄞州区首南街道学士小学就着力规划“1—6—e”未来学习场域。“1”指学士小学校区;“6”是依托该校独特的区域优势,构建鄞州公园学习社区、宁波博物馆学习社区、院士公园学习社区、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学习社区、高教园区学习社区、南部商务区学习社区六大学习社区;“e”指建设“全球移动学校”。 “课本不是孩子的世界,世界才是孩子的课本。我们希望打破时间、空间、学科、人际的边界,突破学生思维和学习方式,培育适合未来发展的时代新人。”该校校长周培利表示,这为学校在“双减”后构建“无边界共育”课后服务课程体系提供了支持。 该校立足本校校区,将高教园区大学老师、热心家长等师资人才“请进来”,将公益组织等学习资源“引进校”,开展“STEAM”“创新实验室”等校内特色课后服务课程。同时,又打破空间壁垒,以“项目活动走出去”“课程内容共建设”的方式,在校外六大学习社区开展《走访博物馆中的女性大师》《走近身边的院士》《海丝之路》等课程,还与宁波诺丁汉大学的老师、国际学生交流合作,开设跨国界的互动课程。 上学期,503班袁梓艺报名了《行走中的成长》课程,跟同学们一起走进中国进士第一村——走马塘村,结伴学习走马塘的家风家训。让袁梓艺印象最深刻的是陈氏家训中有一句“读书为重,次即农桑”。“我国古代是个农耕社会,而陈氏家训把读书放在第一位,这大概就是这个村能出76位进士的原因吧。如今的我们更应该把读书学习放在第一位,学而上行,惟志惟勤。”袁梓艺说。 据统计,学校目前已建成个性课程42门,综合课程19门,开放课程8门。全校95%的学生参与了课后服务课程,90%学生表示非常喜欢课后服务课程内容;近80%的教师投身课后服务中,其中12%的教师依据个人特长开发了相应课程;课后服务课程师资中,高校师生、社区工作人员和家长志愿者占到15%,成为有力支撑。 慈溪市掌起镇中心小学 设计高质量假期学习生活指导 慈溪市掌起镇中心小学坐拥“古韵福地,今彩掌起”,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学生创造了丰富的假日资源。 为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学校综合利用周边国学刺绣基地、洪魏村红色基地及古窑浦海上门户红色基地,以及葡萄、桃子等种植园等,涵盖农业、艺术、红色教育等乡土文化,打造适合学生假日学习实践的课后服务课程。 学校特邀请“非遗”传承人叶惠萍,红色历史宣讲者陈长根等为代表的社会“导师”义工团和有特长的“高手父母团”参与学生节、假日学习生活的指导,进一步丰富活动形式,提升活动品质。 这个暑假,宁波高温不断、酷热难耐。该校的许多学生在老师、家长的带领下,走上街头开展公益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手捧矿泉水和棒冰,将“清凉”送给户外工作者,只为让他们在炎炎夏日感受到一丝凉爽。而活动中购买冰水的钱款,全部来源于学生们在学校劳动基地里亲手种植再拿到市场售卖蔬果得来的义款。 像这类暑假里的活动,是学校为学生设计的假期生活指导系列之一。利用寒暑假时间比较集中的特点,合理设计活动,让学生们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寒暑假之外,学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指导内容、指导方法等方面综合考虑,设计了健康向上的“缤纷假日我做主”的双休、节假日学习生活指导建议,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做到“减负不减质”。 在指导模式上,为真正指导和丰富孩子们在“双减”背景下节假日的居家质量,实施“学校主导、家庭主场、学生主体”指导模式,突出“学校顶层设计”“班主任活动指导”“学生参与活动”“家长反馈完善”四级指导体系。 比如,双休日学校设计了有趣的智力游戏,推荐有意义的绘本、古诗等,还建议每周末以亲子活动形式做科学小实验,看科学纪录片,鼓励和同伴或者父母一起下象棋、五子棋、跳棋等。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学校设计传承传统文化的活动,帮助孩子们从中有所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