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奉化区实验小学课后托管服务之宁波走书课程。 学校供图 |
 |
奉化区锦溪小学与工贸旅游学校开展“生活小匠人”课后托管课程。 |
 |
奉化区溪口镇班溪小学以农耕特色为基础,学生组团制作油焖笋。 |
课后托管管什么?怎么管?宁波这三所入选浙江省“双减”优秀实践案例的学校,其探索颇具代表性。奉化区实验小学位于城区,顶层设计课后服务课程,推出“三链一体式”,为不同层次的每个学生提供公平有质量,上下连贯、逐级而上的素质发展课程。锦溪小学位于城区周边,与奉化工贸旅游学校开展校际合作,拓展学校课程边界,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丰富课后托管内容。溪口镇班溪小学位于四明山区,根据校情学情依托学校特色,开展“预约式”农耕教育破解农村小学课后服务困境。 这三所学校路径不同,但都摸索出了一条扎根现实、整合资源、目标清晰、操作性强的课后服务托管新模式。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王冬晓 奉化区实验小学: “三链一体式” 精准供给课后服务 怎样提供精准有效的课后托管服务,让不同层次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奉化区实验小学针对每个个体提供不同的学习空间、材料和机会,提出“三链一体式”精准供给服务模式。 “三链”指的是根据学生兴趣点和需求点,打造“学科答疑链”“主题学习拓展链”“跨学科整合延展链”统整的课程体系。 学科答疑链以“固本+培优”开展,主要聚焦作业完成与个性化答疑。主题学习拓展链条以“兴趣+特长”开展,与个人需求衔接,主要聚焦学业补偿与兴趣导向,补足课后服务内容单一的短板。跨学科整合延展链以“场景+应用”开展,主要聚焦知识的生活应用与人际的社会交往。该链着力于引导学生通过实小秀场、光影剧社、校园吉尼斯等平台进行“3C 创新实践项目学习”,3C即Care(关心、关注)、Connection(联系、连接)、Creation(创新、创造)。 奉化实小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强调供给的上下连贯、前后衔接,也就是学科答疑向主题学习进阶,主题学习向跨学科整合进阶,推动学生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发展素养,促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目前,学校已开发68个课程项目,涵盖击剑、少儿越剧、武术、宁波走书、蓝印花布等主题学习拓展课程,还私人定制开发了“爱鸟护鸟”“欢乐木工”等多个项目。接下来,学校还将在赋能数字化保障平台,建设共享式师资队伍上进一步探索,不断丰富课程内容体系,精准记录把握学情以推动课后服务精准有效。 奉化区锦溪小学: 校校合作,开启课后托管服务新模式 课后服务需要一定的教学空间、师资力量和财政投入。位于城市周边,基础条件只够保障国家课程实施的学校又该如何开展课后托管服务呢?奉化区锦溪小学通过校校合作,打开校园课程边界,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开启了课后托管服务新模式。 奉化区锦溪小学通过多年建设,已经形成了花样跳绳、舞蹈、书法、合唱等精品拓展课程,但师资有限、种类不多,难以满足更多孩子的需求。再加上基础条件有限,学生家长对课后服务旺盛的需求与学校供应端的局限,成为课后服务难题。 去年9月,宁波市教育局发布《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指导意见》,明确课后服务工作的“五全”原则,其中之一就是“主体全协同”,学校是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主体,同时鼓励开展志愿服务进校园,合理利用教育资源,邀请高校教师、大学生、专业人士等进校开展课后服务。锦溪小学受此启发,与一路之隔的奉化区工贸旅游学校合作,通过校际对接,把工贸旅游学校的花艺、茶艺、烹饪、礼仪等精品课程,稍加调整变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生活技能课程,推出了第一期“生活小匠人”课程菜单,旨在通过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 “生活小匠人”课程菜单包括儿童花艺、茶言茶语、中式面点、西式面点、果蔬雕刻等,负责课程实施的教师都是工贸旅游学校的高级技师,助教由工贸旅游学校优秀学生担任,课堂也放在了工贸旅游学校的专业教室,保障了课程实施的质量。自去年9月以来,锦溪小学已有300余名学生参加了“生活小匠人”系列课程,学生综合满意率达98%。 奉化区溪口镇班溪小学: 预约式农耕劳动 破解农村小学课后服务困境 农村小学在课后服务中面临诸多困境。比如,农村小学相对滞后的学业质量,迫使教师挤占课后服务时间;课后托管到了农村小学,很容易变成“管人”;此外农村小学教学资源相对缺乏,一味照搬城区模式,效果并不理想。奉化区溪口镇班溪小学开展“预约式”农耕劳动,破解农村小学课后服务困境。 班溪小学地处四明山区,学校有农耕博物馆、20余亩种植园,农耕文化特色鲜明。在此基础上,班溪小学结合学校特色和资源,模拟现实中农业科学、农业生产、农贸集市等构建活动场景,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全开放自由形态下,为学生开拓更便捷有效的自主学习路径。 在实施过程中,班溪小学根据农村学生特点设立“门槛”,也就是“预约式”课后服务。这种模式建立在学生保障学业及态度的前提下自主预约项目和时间、邀约同伴,老师综合评定统筹核定。另外一个特点是,学校将农耕劳动场域划分为相互融通的劳动感知场、体验场和实践场作为学生预约项目的活动场景,根据学生参与形式的不同,学校将“预约课程”分为“鉴定师课程”“实干家课程”“探索者课程”。老师做向导,学生是主体,自己组建邀约小团队,对团队成员“续约”或“辞退”,模拟“社会场景”,开展项目式合作。比如农贸年货展销筹备、蚯蚓塔的制作……均需要预约者或团队置身于真实场所,通过实践活动,在社会文化的迁移下使具体内容与学生的生存技能、生活习惯、社会交往相融合。 班溪小学课后服务项目开展以来,每班学生参与预约的人数从原来的15%上升到80%,作业完成时间点明显提前。预约式课后服务所衍生的教师撰写案例《我是小菜农——水培小青菜》获市二等奖并入选省优秀案例;学生小论文《不同留果量对水蜜桃品质的影响》获奉化区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市科技新苗项目二等奖。通过“预约式”课后服务再挖和再造,学校农耕文化内涵得到提升,“向学”氛围更加浓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