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学中的陈少华。 记者 余维新 摄 |
 |
陈少华给孩子们上课。 |
“未来的家,会是什么样的呢?会智能化!比如,智能家居机器人会帮你做事情,你可以命令它‘打开灯光’‘打开空调’等,你说话的声音便是‘控制器’。机器人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关键是芯片,它装上了语音处理转换运算芯片。”上周日,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信息技术高级教师陈少华在“21世纪车间”给梅园社区的20个孩子上了一堂关于人工智能的“AI解密”课,他用自制的简易机器人等教具,把语音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现代科技讲得深入浅出,深深吸引了孩子们。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俞素梅 A 他的上课名额,成了“抢手货” 陈少华的“21世纪车间”,是他在月湖街道梅园社区创建的一个公益科普实践基地。 两年多来,他自己设计课程,甚至自掏腰包购买器材、教具等,无偿为社区中小学生上科普课,因为有趣又有料,他的上课名额成了“抢手货”,在社区微信群里一放出便被“秒光”。 “我喜欢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深切地感受到科技发展的迅速。作为一名教师,我也看到很多学生把主要精力用于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线学科的学习乃至刷题上,对课外科学知识的学习相对薄弱。我觉得自己有责任也有兴趣对孩子们做科普这件事。”陈少华说,2019年年底,他产生了成立一个课外科普基地的想法,通过每月举办活动,把自己研发的省级义务教育精品课程《物联网+STEAM》免费教授给孩子们。 作为海曙区政协委员、民进海曙区基层委副主委,陈少华通过各个渠道呼吁从小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想法得到了海曙区政协、海曙区科协、民进海曙区基层委员会和月湖街道等多方面的支持。 各方支持下,陈少华在梅园社区找到了一个场地,继而开始添置设备。3D打印机、机器人教学套件、儿童多用途木工机床、织造教具……科普基地,设施很重要。那个寒假,陈少华整天思索的都是设备和费用问题,个人投入了约13万元,“21世纪车间”公益科普实践基地由此诞生。 在他的精心设计下,85平方米的活动空间被分为教学区、动手实践区与展示区,最多可容纳40人开展科技制作和教学活动。“取这个名字,包含着‘21世纪培养工匠精神的车间’之意。”陈少华清晰地记得,基地的第一次科普实践活动在2020年1月19日,“向社区发布活动信息,寒假里,孩子们报名很积极。”陈少华的辛苦,有了回应。 B 他的“车间”,播撒科探的种子 尽管突发的新冠疫情打破了原定计划,但两年多来陈少华坚持在疫情平稳期开展科普活动,至今已举行了17次主题活动,内容包括AI启蒙体验、机器人公开课、八音盒制作、扫地机器人等智能家居的制作演示等。“主要是让孩子们动手动脑参与制作,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探索科学的种子。”陈少华说。 为了吸引孩子们,陈少华总是在活动前精心准备,“这个和学校上课不一样。日常教学工作的备课,有现成的课程标准、教学体系;而社区科普活动的备课,我会结合孩子们的现实生活和现代科技,把孩子们比较喜欢的一些内容如玩具、实用器材等融合进去,每期的主题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才定的,器材买来自己先验证一番,然后再根据孩子们的认知水平一步步改进,挺花时间和心思的。”在他的精心经营下,“21世纪车间”吸引了周边社区众多中小学生,家长们也在双休日来做志愿者。11岁的王晟睿小朋友很喜欢陈老师的课,他担心的是“不知道妈妈下次能不能抢到上课名额”。梅园社区网格长康维亚说:“陈老师的课堂,推动了科普实践活动进社区,已经成为我们社区的一个重要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