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成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8月2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好好说话是最好的修养

    近日,武汉一位卖糖水的老爷爷冲上了热搜。老人卖了十几年的糖水,秉持着良心平价的原则,一直都卖2元一杯,不涨价,还能续杯,老人小孩免费喝。这位淳朴摊贩谢永安赢得了大众喜爱,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糖水爷爷”。可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此事在网上传播开来之后,老人家却遭遇了“按键伤人”。一些自媒体账号为了获得流量和眼球效应,质疑老人卖得便宜是因为用料差、卫生没有保障,这么大年纪出来摆摊是因为子女不孝不赡养……种种恶语中伤的言论,让老人无奈放弃了十几年的生意,决定回老家。

    “糖水爷爷”的主动退让,不仅不是“键盘侠”的胜利,而且愈加彰显出他们逞一时口舌之快而暴戾伤人的面目可憎,恶语伤人者终究会受到大众的鄙视和舆论的谴责。无论在网络上还是现实中,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不懂得“好好说话”。

    今天,我们和大家聊聊“好好说话”的重要性。

    主讲人

    象山教科研中心

    心育教研员

    余也冰

    

    好好说话,从表达善意开始

    余光中说,说话,有时只是掀唇摇舌,有时是为了表情达意,有时,却也是一种艺术。

    同样是网络中的例子,明星乔任梁去世三年后,他的父母开通了短视频账号成为美食博主,用并不标准的南方普通话分享自己制作美食的过程。有网友在评论区说两位老人为了捞钱蹭去世儿子的热度,并且对他们的长相进行攻击,说乔妈妈的的面相犯孤克子。对此,两位老人是如何回应的呢?他们拍了视频,端正坐在镜头前,充满了温和善意,他们感谢网友和粉丝对儿子的惦念和喜爱,并解释了自己拍视频做美食是为了振作起来,用烟火气避免自己陷入无尽的悲伤,并希望视频中的美好可以给更多的失独家庭、抑郁症患者带来鼓励。

    即使面对攻击,依然能积极温暖地与人沟通。这是因为两位老人对年轻网友保有深深的善意。

    保持善良的人,会发自己的光,也不会去吹灭别人的灯。

    朋友圈曾经流传过一份《过年怼亲戚技巧》,教年轻人在亲戚问你一年收入多少、为何还不结婚等问题的时候,要怎样伶牙俐齿地坚决回怼,让他们尴尬,哑口无言,大快人心。但其实,年长的亲戚一年都见不了你一面,因为不在你生活圈里所以也不知道该跟你聊些啥,只能问问工资和感情状况,老人们真的没有那么多坏心思,寒暄罢了,不需要用恶意去揣测他们的用心。面对不常见的亲戚,也要像面对老友一样保持善意,有问有答,才是年轻人该有的修养。

    好好说话,要觉察和控制情绪

    人际沟通的脑科学告诉我们,大脑最聪明的CEO叫做前额叶,它有一个警卫员叫杏仁体。当一个人被强烈的情绪裹挟时,杏仁体就开始工作,它工作的结果就是关闭了前额叶的通道,这时候的我们只有三个动物性的反应:战、逃、僵。

    也就是说,当我们带着强烈情绪说话时,我们是不带脑子的,我们说出来的话是宣泄、是攻击,结果还可能会让人抱憾终身。

    2021年,武汉一所初中的男生在教室打牌,老师叫妈妈到学校来商讨教育事宜,妈妈来到学校,找到站在走廊的儿子,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斥责加上耳光,然后转身离去。男孩静默了三秒钟,转身从走廊一跃而下。我们无法批评这位可怜的母亲,但是总也忍不住想:假如时光可以倒流该多好,一定得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一位高中生还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她因为一句话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朋友。那时她中考失利,无法进入心仪的重高,正在嚎啕大哭,同样成绩不佳的好朋友走过来好言安慰:“别哭啦,至少你还能上普高嘛,比我好多啦!”她正急火攻心,失去理智,回头就吼了一句:“比你好又有什么用!”话说完,两人都愣住了,但后悔已然于事无补,友谊的小船翻了。好好说话,就得不受杏仁体的绑架,及时觉察并调整好情绪,平心静气地让前额叶重新执掌大权。

    好好说话,要放下自己的偏见

    有个故事说,一个老奶奶透过自己家的窗户发现邻居晒的床单总是有污渍,就嘲笑了邻居一番。最后她才知道,不是邻居的床单不干净,而是自己家的窗玻璃脏了。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像故事里的老奶奶一样,带着自己的有色眼镜看世界。

    有时候,两个人沟通不畅,是因为内心的偏见:“你看看,你总是这样,上次你就……”一句话就将对方所有的努力和改变都否定了。尤其是,当对方主动要求与你聊天时,我们很容易油然而生一种“道德优越感”——你需要我的指导,特别容易带着偏见,居高临下地评判审视对方,坚守自己固有的观念不放,不能轻易地接受对方的想法。所以,好好说话,就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尽量地理解对方,这个世界真的不是只有一种合理的逻辑。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和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法告诉我们,幼儿才具有“非黑即白”“我是对的就意味着你是错的”这种二元性道德观念,一个拥有成熟人格的人只会圆融地抱持他人的想法。

    好好说话,还要学会倾听

    英国散文家黑兹利特说:“交谈之道不但在会说,也在会听。”

    在公平的原则下,一个人要说得尽兴,必须有另一个人听得入神。如果好好说话是权利,那么好好倾听就是义务,义务应该轮流承担。凡是音乐家,一定先能听音辨声,先能收,才能发。2020年五四青年节,B站发布了一则视频《后浪》送给青年人,但有好一部分年轻孩子不买账,他们说这则视频说教的“爹”味太浓,让人不由得想起了一些父母总是在一刻不停地谆谆教诲,却从不知道好好倾听孩子内心的需求。我的学生向我举了一个例子,他有一天鼓起勇气要和母亲聊聊自己的想法:“妈妈,我觉得我们之间的沟通太少了,我有时候感到很孤单,很想找人聊聊天,你能少打点麻将,多陪陪我吗?”结果他的母亲根本不接话茬,只是苦口婆心地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沟通,而是行动。你只要一心扑在学习上,什么孤独啊寂寞啊早就不翼而飞了!”虽然有问有答,有来有往,但这母子二人说的话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是典型的失败的沟通。

    真正良好的倾听,是不带评判和个人的看法,接纳对方的情绪,了解对方的感受。比如有个小姑娘对妈妈说:“妈妈,我真想生一场病。”妈妈立刻捕捉到了孩子的弦外之音,和颜悦色地回答:“女儿,你是不是觉得上学太累了,想在家休息休息呀?”小姑娘立刻流出了眼泪:“妈妈,你真懂我。”

    好好倾听,还能成为有效反驳的前提。美国心理医生埃斯特·佩雷尔提出,要避免“冲突性对话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我们将对话的大部分时间用于组织自己的反驳,而非倾听对方的观点。我们过分纠结于“我要说什么”,忽略了“说的质量取决于倾听的质量”这一事实。

    在发现分歧时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让对方知道我在听。用眼神交流、不时的点头、或者一句“嗯”,让对方知道,“你的观点我接收到了”。第二,承认对方观点的存在。让对方觉得,无论如何你都会认真研究他的观点,这会使沟通更顺畅,避免了情绪的冲突。第三,理解对方。你的观点不一定认同,但我理解你为何会有这样的观点,避免从道德上互相贬低。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