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明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8月2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赋权”,让儿童成为教育的“甲方”

    宁波市海曙区石碶街道中心幼儿园  叶艳英

    《儿童权利公约》指出:“儿童享有一切‘人权’,有权对影响他们的一切事项发表自己的意见。成人要‘尊重儿童的意见’,保障儿童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事实上,在与儿童的共同生活和互动交往中,成人似乎已经习惯一味的包办代替或过多地干涉。儿童观缺失下的教育行为,其后果就是儿童自主的权利和空间被剥夺。

    一、剖析问题

    案例1:儿童的意见被剥夺——无权利

    餐后活动,阳阳拿出了百变魔尺准备和同伴折一个恐龙,老师说:“今天周二,我们的餐后活动是看书和折纸,请把魔尺收起来。”

    案例2:儿童的期待被替换——假权利

    中班的文文老师和孩子们商量自然角里种什么?孩子们纷纷发表意见,随后,老师引导投票,评选出最受欢迎的农作物,结果草莓以绝对的优势胜出,但是考虑到空间原因,最终老师组织小朋友种植大蒜。

    案例3:儿童的兴趣被扑灭——短权利

    汽车节之特殊车辆进校园活动,老师们想尽办法将孩子们提议的特殊汽车请进幼儿园并开展探究活动。当有个孩子被房车后一个小窗口吸引,并邀请同伴一起查看时,老师制止并要求孩子们根据记录表中的提示,去寻找汽车配置。

    聚焦三个案例,案例1中,孩子们无权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案例2中,无视投票结果的种植,给予的是形式主义下的假权利;案例3中,特殊汽车的探秘,让我们看到了老师有了放权意识,但从记录表的设计、探究内容的管控中发现,给予的主动权前后割裂,这样的放权也仅仅是短时放权的体现。

    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儿童观。我们真的了解儿童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园尝试开展“赋权”儿童,让儿童成为教育“甲方”的探索与研究。

    何为“赋权”儿童?即通过内部赋权和外部赋权来挖掘儿童的内在潜力,改变儿童“权力”现状,减少儿童的无力感,增强儿童对自我生活的掌控感与行动的能力和信心的过程。

    二、探索“策略”

    (一)“三阶九式”,激发“赋权”之思

    我们认为,在心里种下“赋权”的种子,帮助明确“甲方”的权利,才能激发老师树立以儿童为本的新型的儿童观,才会努力去挖掘儿童身上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几年的探索实践中,我们梳理出推动“赋权”儿童理念有效落地的“三阶九式”策略,即三个阶段,九大策略。

    一阶:理解,款款而悟

    《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中写道“孩子的眼光是最独特的,也最容易被忽视。只有源自内心的意识到儿童和自己的不同,才会积极地去观察、理解儿童,才会有‘赋权’儿童的意识。”为此,我们探索游戏感悟;图片解读;换位体验三种策略的实施,在直击内心的感悟和启发下,促使整个团队理念上更快的和谐与统一。

    以“图片解读式”为例:投放下雨天的图片,通过对比:教师观察后想到的——教师推测孩子想到的——孩子自身想到的,从而梳理出成人视角、儿童视角、儿童的视角三个不同的概念,进而帮助教师达成一个共识:儿童从来不是我们以为的样子,每一个孩子在观察世界时,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二阶:剖析,细细而品

    每一种理念的落地都需要一个理解、内化的过程。实践中,我们通过阶梯对照;借鉴学习;大咖对话三种策略,帮助教师了解“赋权”之路的正确打开方式,从而品味“赋权”带来的惊喜。

    以阶梯对照式为例:我们参考《儿童权利公约》中提出的关于儿童参与权的八个阶梯:引导教师们对照自身的教育实例,在对比中找差距、在差距中寻突破。

    三阶:实践,缓缓而行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在赋权儿童的路上,我们始终坚持观摩剖析、同伴互助、实践跟进下的陪伴同行。

    以同伴互助为例:老师在《我的祖国叫中国》主题开展时向教研组求助:孩子们对于原“天安门”搭建活动失去兴趣,提出要搭“鄞州大桥”,怎么办?教研组随即组建“助力小组”,借同伴之力助推主题项目的推进。

    一助——多闻其声:是继续?还是调整?助力小组提出“多闻其声”,建议基于三个方面进行价值剖析,并提出实施方案。

    二助——多引其思:当孩子们发现桥墩不牢固,提出更换材料时。大家给予“多引其思”的提议。建议从造房子砖头之间需要水泥这一思路引导幼儿聚焦纸盒的加固。最终,孩子们利用热熔枪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助——多观其行:项目分享会上,老师介绍其告知孩子们优化调整的方法。随即,同伴们就剥夺儿童自主探究机会提出质疑。要求教师“多观其行”。引导儿童在发现问题,聚焦原因,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

    在同伴的陪伴下,该教师基于实践,梳理有效经验,再运用经验指导实践,不经意间提升了课程的实施能力,也助推了“赋权”理念的落地。

    (二)“践行参与”,推动“赋权”之行

    儿童不应该被简单地保护和照顾,更要应该给予充分的信任和赏识,为他们提供大量探索、体验的机会和平台,助推其成长。

    1.赋思,启智慧。

    赋权,倡导走进儿童的世界,在可实施的范围内,尽可能的采纳儿童的建议和想法。我们探索基于园长妈妈信箱的撒网式收集;“我的奇思妙想”墙的普查式了解和“儿童议事会”的聚焦式商议三条途径,践行让儿童发声。

    例如:来信中发现,有多位小朋友提出养小动物,于是,我们借奇思妙想墙,引导他们推荐。随后,“儿童议事会”就《饲养小动物》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动物种类、合适的场地、日常饲养任务分工等多方面予以商榷,最终确定了在山丘养两只羊,开心农场养三只小兔,并决定每班轮流照顾。

    2.赋能,助行动。

    每个人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有发展成为他最好一面的可能。我们倡导用心倾听儿童的想法,支持儿童想法的完美落地,促使他们获得主动、生动的发展。

    例如:羊妈妈生了个羊宝宝,孩子们提议要办一场满月酒。从名字的征集、生日会的筹划、准备和组织;邀请函的制作、发放;场地的选择、布置;服饰的设计、制作等均有孩子主导完成。

    3.赋情,懂感恩。

    赋情,就是赋予儿童积极的情感。为了塑造出一个健康的并能发挥指挥功能的人格。我们借助自主式体验、记录式分享等举措,践行积极的情感引导。

    例如:自主式体验,是基于孩子们对于成人的工作感兴趣,提出体验需求而开展的活动。在这里,有体验保健医生晨检的,有体验食堂工作人员洗菜的……每一次体验之后都注重一个双向交流,既有孩子的体验感悟,也有对应岗位人员对孩子体验过程的询问和表现的点评。自主式体验不仅让孩子对不同岗位和工作有了深入的了解,更是引发了认同下的情感共鸣。

    (三)“携手共生”,传递“赋权”之力

    儿童对幼儿园有一种特别的情感,是一种期待以实际行动助力发展的使命感。而就是这样一份使命感,让儿童力量得以传递。

    1.调研,重“评估”。

    让儿童成为教育的“甲方”,就要尊重他们的看法,给予评价权,让儿童成为幼儿园工作的监督者。例如:孩子们深入班级,了解同伴对食物的喜爱程度,当发现弟弟妹妹不愿吃牛肉,究其原因是牛肉嚼不烂,于是给予那天的牛肉一个哭脸。这之后,出现在小班餐盘里的牛肉由原来的片状改成了碎末状。

    基于儿童需求下的走访、调研、评估,让我们看到了儿童不一样的视角,更感受到了来自儿童督导下不一样的力量。

    2.卷入,巧“破题”。

    这里的破题,是指引导孩子助力破解工作、活动中的难题,激发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有孩子发现经常会有器械遗漏在场地的问题,于是提议活动结束后,值日生到角角落落再次查看一番……;面对日常管理中个别家长不遵守接送制度,喜欢插队;上下学途中,不按要求戴头盔等问题。我们引导儿童自行对照标准,去督办这些工作的落实。事实证明,他们的力量不容忽视。

    3.记录,递“美好”。

    评价一所幼儿园的好与坏,最有发言权的当属我们的孩子。孩子们自发记录在园每一天遇到的美好的人和事,将其张贴在碶彩·童年印记文化墙;他们提议拍摄、制作“最美印记”的明信片,送给来访的客人,让他们感受石幼的幸福和美好。我们也坚信,这一份美好带来的愉悦感,定能让我们的孩子以更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旅程中的一个个难题。

    让儿童成为教育的“甲方”,其核心问题就是“赋权”儿童,让他们成为最重要的存在。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