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中学校长 邵迎春 趁着新学年第一次升旗仪式的时机,我想和大家一起再对宁中精神作一探讨。 时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有一句话,令人省醒: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说的是大学,实际上也可以指向每一所学校。在这句话的基础上,我想再加一句:所谓学校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有英才之谓也,有精神之谓也。是的,一所学校如缺少精神,便会沦为贩卖知识的物理场所,就会在日常忙碌和慌张中,忘却前行的根基和初衷,也许一阵风吹来便瞬间动摇。只有秉承学校精神,才能如“十六字心传”中所说的“道心惟微,惟精惟一”,真诚地保持出发时的理想和目标,做到人道和合,执中而行。 那么,什么是宁中精神?我们的先辈又是如何理解并阐释宁中精神的? 清朝末年,外侮惨烈,朝政日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宁波中学应运而生,执教育救国的先声。从上世纪20年代初期,一批“时代拓荒者”不断涌现:我国物理学奠基人何育杰、现代幼儿教育创始人张雪门、生物学家董聿茂、书法泰斗沙孟海、革命先烈沙文汉……这是宁中精神里的图强救国,敢于天下先。 至上世纪30年代,经亨颐校长在提出三自校训的同时,也倡导与时俱进,延请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等一批国内名师来校执教,其间名师云集,英才专家辈出,中国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水利专家严恺,中科院院士、大地海洋学专家任美锷,工程院院士、农学家余松烈,著名昆虫学家周尧从宁中走出。这是宁中精神里的学术自由,兼容并蓄。 抗日战争时期,宁中辗转千里、弦歌不辍,这段历史相信大家都深谙。从宁波到胡家坟、再到嵊县太平、雅安、玠溪,又到磐安县大皿村,学校师生在校长赵仲苏的带领下,存死的心,走活的路,怀着高昂的民族气节和苦难作斗争。这是宁中精神里的勠力同心,负重前行。 再到新中国成立后,钱念文校长对学校提出这样的期望:新的教育必须要符合民族的形式、科学的内容和人民大众的方向,它必须为人民服务。是的,没有华丽的话语,却是如此直白地道出了宁中精神。一大批祖国建设急需的英才不断地涌现: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中国科学院院士石钟慈、王阳元、贺贤土,中华书局总编傅璇琮,大学校长王义遒、驻外大使郑剑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和祺、上海市原副市长倪天增、秦山核电站核反应堆设计者杜圣华,等等。这是宁中精神里的勇于担当,善于创新。 对于现在的每一位宁中人来说,选择了宁中就意味着选择了梦想与担当。我们在追求个性张扬、自我发展的道路上,不能把短期的自我放纵叫做自由,不能把一时的自我沉沦叫做自由,不能把盲目的叛逆叫做自由。 让我们一起乘今日之江上清风,赴明日之星辰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