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明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9月0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思维导图”在教研模式创新中的运用

    鄞州区中河街道宋诏桥小学 竺红波 张晶晶

    校本教研是解决学校教育教学问题,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利用科研手段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发展、学校办学实力增强的重要手段。因此,每所学校都特别重视校本教研的开展。

    近几年,我校教师年龄结构呈现中老龄化趋势,导致教研倦怠现象的出现;教研模式过于单一,导致教研新鲜度的缺失;教师队伍过于庞大,更是导致校本教研的实效低下的重要原因。如何突破校本教研的瓶颈?创新教研模式或许是一个切入点。

    我校开展“思维导图”研究已经有8个年头,从“思维导图”融入科学教学,到推广与深入到其他学科,再到应用于校本研训之中,“思维导图”的图示思想已经深深根植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之中。利用图示思想创新教研模式,从而改变我校的教研面貌、教研质量是我校亟待要走的路。

    经几个学期的研究实践,我们创新了以下四种校本教研模式,为提升校本教研品质起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以语文教研组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1.流程式

    课堂研讨

    一步一脚印,步步为营

    流程式教研模式的特点,是能够清晰地呈现研讨的整个过程,层层推进,不断优化。例如在研讨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时,分五步推进:

    第一步,以年级段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重点讨论图文结合的文本,如何进行对话教学和复述教学,从而敲定第一稿教案;

    第二步,由教师A在年级段进行课堂展示,全体年级段教师听课、评课,针对教学内容的繁杂进行了修剪,基本定下课的框架;

    第三步,由教师B进行年级段展示,在听评课中针对对话教学,如何抓住提示语以点带面地教学进行讨论;

    第四步,由教师C进行年级段展示,重点对复述故事时,图、关键词语、对话如何互相链接展开讨论,至此课的两个重难点逐步得到落实与突破;

    第五步,由教师D在校级教研活动中进行展示,为了达到预期效果,教师D很可能会进行两到三次的研磨。

    当然,针对不同研讨文本,中间的三步流程可以适当缩短或拉长,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准。

    流程式教研模式在全员、全程的参与过程中效果不断优化,不仅能深度剖析教学上的重难点问题,更能明显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是校本教研的基础模式。但是,它的缺点是研讨的战线拉得较长,适合学期中的教学重点问题研讨。

    2.气泡式

    专题微课,每人冒小泡,形成绚烂大泡泡

    气泡式教研模式的特点是以年级段或学段为单位,针对学段的侧重问题,如低段识字写字教学,中段段落读写结合教学,高段习作教学等等,以开发微课的形式,研讨、制作、使用。以语文教研组低段的“识字”专题微课为例,团队分工,合作推进:

    第一步:低段一二年级教师围绕“识字”专题,以6-8人为一组,开展集体备课。有的小组研究形声字识字,有的小组研究字理识字,有的小组研究谜语识字等等。

    第二步:团队分工合作,1人或2人搭档,分别认领任务。写教案、做课件同步推进,做微课、试微课、作修改先后推进。

    第三步:定型的专题微课,作为校本教研的特色内容,在语文课前的“三分钟课堂”播放教学,成为语文学习的微型拓展课程。

    气泡式教研模式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效率高,实用性强,受用面广,为校本教研形成特色课程打好了基础。但是,如何在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修改,将研究深度化、系统化是需要思考与发展的方向。

    3.桥状式

    课堂观察,两队过桥,细剖优劣

    桥状式教研模式的特点是方便进行类比或类推,在比较中发现教学的内在逻辑与规律。它很适合同课异构教学、同作家文本教学、同题材文本教学、文本的不同版本比较教学等,目的就是为了在比较中获得更大的收获。

    以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五《奇妙的想象》为例,一个年级组分为两个小组,进行比较教学:

    第一步:两个小组各自为政,备好教案,做好课件,为课堂展示做好准备。

    第二步:课堂展示的同时,两组成员展开课堂观察。针对“导入新课”“初读感知”“研读重点”“总结拓展”等几个板块的内容进行比较观察与记录。

    第三步:通过“针锋相对”地剖析优劣,A组更侧重例文写法的迁移运用,B组更侧重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思路、展开想象。因此,在融合和优化之后,敲定更优的方案。《奇妙的想象》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梳理例文写法,再用同类导图固定发散思维,梳理文章思路,最后细化导图,展开想象讲述故事。

    当然,桥状式教研模式可以在比较中融合优化,也可以在比较中优胜劣汰,可以同课异构,也可以同课同构,货怕比三家,课更是如此。桥状式教研模式,是培养新教师快速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4.树状式

    说课竞赛,梳理方法,形成树系

    树状式教研模式的特点是在分类、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厘清一类课文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比如诗词类、寓言故事类、神话传说类、经典名著类、革命题材类等不同类别的文本教学,在研讨中如果能总结出规律性方法,就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以诗词类文本说课比赛为例,以赛促研,梳理方法,形成体系:

    第一步:教研组团队确认研讨的文本类别为诗词类,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自主选择一课,准备说课,主要突出呈现想以什么教学方法来突破诗词类文本的教学重难点。

    第二步:教师准备说课内容、制作相关课件,以更好地体现方法运用的过程。

    第三步:分批次进行说课展示,在打分、点评、反思的过程中,总结出读诵法、想象法、图文对照法等常用的方法,可以突破诗词类文本从读顺、读懂、读透到运用的四个教学重难点。

    第四步:利用思维导图,分类、归纳教学方法,推广运用。

    树状式教研模式通过同类文本说课的形式,意在将教学方法归类、总结,以更好地惠及更多的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这样的研讨,需要调动全校的教师共同参与,可以在六年的时间里规划好几个系列,形成更大的研究系统。

    “思维导图”在教研模式中的运用,除了以上四个典型的模式之外,还可以将几个典型模式变形使用,或者叠加使用。模式的创新,不仅丰富了教研形式,更明确了不同教研内容所可以采用的不同的教研模式,使得校本教研得以高质量地发展!

    论文投稿邮箱:

    xiandaijinbao@qq.com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