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教育一线深耕38年,其中28年在慈溪、余姚两地多所中小学任教并参与行政管理工作,后10年主动调入余姚市特殊教育中心,尝试在科技模型活动中推进“融合教育”,让特殊学生与正常孩子同台竞技,从而获得自信。 他就是退休教师胡达新。即便已经退休了,胡达新仍坚持做这件事,他希望自己温柔的坚持,让特殊孩子也有“普通”童年。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樊莹 通讯员 陈书昌 毛姚伟 年过半百自愿调入特殊学校 1978年,22岁的胡达新从宁波师范学校中师数理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慈溪横河区中心学校任教,承担两个年级的数学、地理,还兼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一周20多节课。 和很多刚入职的新老师一样,胡达新花大量时间备课、磨课、自制教具等,白天兼顾不过来,就牺牲晚上的休息时间,只为教好书。然而,一段时间下来,他发现,每次上课,明明精心备课,但效果总是不如预期。 当时,胡达新的年纪只比班上孩子大七八岁,好似大哥哥一般,很快与他们打成一片。在与学生互动交流中,他发现,大家普遍不太喜欢教师居高临下“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更倾向于师生双边活动。 结合这一特点,他及时调整管理方式,比如组建篮球、足球等各类兴趣小组,组织户外野餐。通过提高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积极性,反过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促进高课堂教学效率。他先后在慈溪横河区中心学校、横河镇初级中学、余姚市龙山小学(现并入阳明小学)、舜水小学、城南小学任教,从普通的一线教师到副校长、校长,时间在变,职位在变,但初心不变。 偶然的机会,胡达新了解到:当地特殊教育学校紧缺教师。这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群体,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年过半百但依旧踌躇满志的胡达新,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外的决定:自愿调入余姚市特殊教育中心。 既是老师,又是医生,还是保姆 特教的孩子就像折翼的天使,有的听力障碍,有的智力障碍,有的语言障碍等。任该校副校长一职后,为了快速适应新角色,胡达新每天早出晚归。 一些同事见了不理解,觉得是不是太认真了。他解释道:“一方面这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另一方面,也是有利于学生管理的方式,早到的孩子看到有老师在校园里了就会很安心,即便是比较捣蛋的也会收敛许多。” 在他看来,特教的“特”很有深意,特教老师扮演的角色更加复杂,既是老师,又是医生,还是保姆。 他回忆起一个智力障碍的孩子梦梦(化名),有攻击性行为。每次,胡达新上课写板书的时候,孩子就会突然走到身后,等他转过身后,提起手就是一巴掌。孩子在课堂上多次有类似举动,而且都是在老师背过身的时候发生的,直觉告诉他,背后必有原因。 胡达新上门家访,从孩子奶奶口中了解到,梦梦因为长期受人轻视,看到别人背对自己提起手,就会本能有自我防御的行为意识。“我们不知道怎么管了,所以把孩子送到特殊学校。”孩子家长愁容满面地说。 如果梦梦的行为是因为没有安全感,那么就尽可能创设安全的环境,让孩子卸下防备。于是,胡达新一边与家长联系改进教育方法,一边改变自己的教育策略。每当课堂上察觉孩子走向讲台的时候,他总是先放下手,再转过身微笑着护梦梦回到座位。此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孩子感受到了老师的善意,攻击性行为也在慢慢减少。 像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有。当有学生大便拉在裤裆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帮忙去擦;当有学生癫痫发作时,他就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科学护理;还有人放学后不见了,夜里他和同事一起找,直到在一间教室讲台下找到了人。 带着特殊学生走出去参赛,300余人次获奖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转变与更新,如何帮助特殊孩子从“有书读”到“读好书”,打开融入社会的一扇窗,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借着一次竞赛的机会,胡达新尝试“融合教育”的实践活动,在学校里开设特色航模课程,首先引导观察事物仔细、动手能力强的听障学生参与。 这一想法得到学校支持,但谁来教?怎么学?胡达新主动请缨接下这项工作,尽管对模型制作并不了解,但他结合自己在数学、物理方面掌握的知识自学,随后辅导孩子们制作纸飞机、气火箭等。 2011年11月,胡达新带6名听障学生代表宁波市中学生队赴湖北荆门参加全国中小学纸飞机大赛,与普通学校的学生同台比赛,斩获了2金6银4铜,还捧回了大会唯一一个优秀团队奖。 据统计,从学校2008年开设科技模型教育课程以来,胡达新带领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等模型比赛累计20余次,300余人次获宁波市级及以上奖项,他还曾获评“余姚好人”荣誉称号。 只要身体条件许可,愿继续发挥余热 “获奖不是目的,将特殊学生带出校门参赛本身就是胜利。我们更乐意看到这些特殊学生通过参赛,可以锻炼交流能力,帮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胡达新感叹道。 直到现在,退休六年了,他仍在坚持带队。为了感谢胡达新多年来的付出,学校师生、家长以他的人物故事编排了一部舞台剧《逐梦的“飞机”》。正如剧中的台词:这群孩子曾经生活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之中,对于社会害怕、胆怯,对于他人紧张、懦弱。然而,就是胡达新手中这小小的航模,带给了孩子们快乐和希望,在玩中学、学中玩,树立信心,更好地融入生活、融入社会。 他说,今后只要身体条件许可,会继续发挥余热,不遗余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