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教师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9月0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在教育系统中,有一小部分老师,因为面对的学生比较特殊,除了掌握学科知识之外,还需要掌握特殊教育的知识与技能。他们,就是一群特教“园丁”。因为接触少,很多人对特教教师缺乏了解,实际上,他们的工作需要他们用特别的爱心、耐心与专业技能,为特殊孩子点亮前行的航灯。

    第38个教师节前夕,我们采访了几位特教教师,听他们讲“特教故事”,并向他们致以特别的敬意!

    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姜佩芳:给每个特需孩子以最合适的教育

    普师毕业的姜佩芳,因为机缘巧合踏入了特教领域,如今30年光阴一晃而过,她从一名普师毕业生,成长为市教坛新秀、市学科骨干,并先后荣获省师德先进个人、省特教园丁奖等称号。30年来,她用爱与智慧贴近听障孩子的内心,立德树人,潜心教育,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并为他们提供缺陷补偿,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锻造学生生存技能。

    ●鼓励听障孩子阅读写作

    因为听力障碍,听障学生先天便少了与世界交流的一个渠道,也因为听力障碍,造成他们自然接收的信息和获取的知识比健听儿童少很多,使他们在阅读和写作等方面变得非常困难。姜老师的语文课,注重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和写作兴趣,从而提升他们的相关能力。“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多阅读,能够爱上语文教学,能够以我手写我心。因为阅读和写作能够丰盈他们的人生,让他们更好地享用社会精神资源。”

    于是,姜老师和学校语文组的老师们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听障孩子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好读书;还根据听障孩子的现有水平分段推荐课外阅读书籍,让他们读好书;利用各种渠道指导聋生阅读,让聋生会读书。她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引导听障孩子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

    写作上,姜老师采取鼓励式教育,只要孩子们愿意写,不管写得怎么样,她都会给予他们肯定。对于稍微写得好一点的学生,姜老师都会认真修改以后打印出来,贴在教室的文化墙上,并在期末时汇编成册供大家阅读。看着自己的作品被老师肯定,被同学欣赏,孩子们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为了让更多听障孩子能从小开始阅读,近年来,姜佩芳老师积极开展聋校手语双语绘本的研究,主持承建的《聋校手语双语绘本故事系列》被录用为省级精品微课程;2021年,在她的带领下,学校的手语微课团队参与设计制作了西大绘本阅读研究中心发起的“牵手阅读 共同成长”公益阅读活动中的聋校“中文+手语双语模式”绘本设计制作,并荣获课程设计奖。

    ●关注个别化教育与融合教育

    “给每个特需孩子以最适合的教育”,姜佩芳和她的同事们关注每位听障学生潜能开发、个性发展,探索适合听障学生的个别化教育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规范及教学方法,使听障学生的学习潜能能够因为教师的特殊设计和有目的引导而得到有效发挥,帮助听障的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融入社会。

    这些年,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招收的听障学生中,有部分会伴有其他障碍,且程度严重。为此,学校通过科学评估,在普通课程之外开设个训课程,根据学情加入语言、认知训练,或者感统训练、运动康复等。在老师们的专业指导下,学生们进步明显。每当这个时候,姜老师总会有一种特别的幸福感。

    融合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特教与普教携手,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与普通学生融合在一起,切实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姜老师的带领下,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积极开展各类普特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如与距离相对较近的江北区费市小学携手多年,学校推荐听力较好的学生去费市小学跟班学习。特需学生从一开始的胆怯,到后来能自如地展示自己,与普通孩子亲密交流,普通学校的老师们也在融合的过程中慢慢摸索出一套适契的方法。

    “我们还会开展一些普特融合的教研活动,通过同课异构,让教师在实践中反思,提高融合教育水平。现在不少学校都有随班就读的学生,这样的探索非常有必要。”姜佩芳说,“作为特教工作者,我们不仅需要与普校教师一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更需要掌握系统的特殊教育知识与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为每一位特殊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补偿缺陷,让有能力的特殊孩子能够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能与普通的孩子一起融入社会共享社会文明;同时也给予那些多重障碍的孩子更好的教育,使他们自立、自强,更好地适应社会。”

    象山县培智学校魏清:给“折翼的天使”修补翅膀

    “孩子需要老师的守护。”这是象山县培智学校特教老师魏清的工作信条。从教14年,她一直陪伴在特教学生身边,见证无数个孩子逐渐向阳成长。魏清相信,只要她守住初心,用心呵护每个孩子,就能让更多的特殊儿童过上相对正常的生活。

    ●从教14年 带了她13年

    魏清在大学读的就是特殊教育专业,可谓是科班出身。本以为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真正面对反应迟钝、神情呆板甚至大小便失禁的孩子时,她还是觉得很吃力。

    “穿衣服、吃饭这些很简单的肢体动作,对这些孩子而言都非常困难,可能要重复无数遍他们才能够学会。”魏清说,这也是特教老师最难的地方,要比普通老师有更大的耐心和毅力,才能走进孩子的心。

    而刚入行的魏清没想到,她的这份努力竟然会让一个家庭和她有了长久的缘分。

    刚毕业的时候,魏清还在宁波市区工作,两岁女孩小昕(小名)因为年纪比较小,再加上又是智力落后,基本上没有语言表达的能力。魏清需要时刻注意着她,告诉她想上厕所了要报告老师,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她最简单的称呼、带着她做游戏……年复一年,小昕成长的同时,也把魏清当成了自己的家人。

    “小昕很怕生,在陌生人面前会表现出害怕的神色,但是她在家里人面前是敢咿咿呀呀地说话的。她看到我的那个表情就像看到家人一样。”魏清说,后来小昕长大一点之后,看到老师累了,还会主动去捶捶背,这可能是特教老师最幸福的瞬间了。

    2018年,魏清到了象山县培智学校工作。小昕的父母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思虑再三,向魏清提出了一个请求:我们也想让小昕去培智学校上学,还想让魏清继续当小昕的老师。“魏老师把小昕当成女儿一样对待,我们又怎么忍心让小昕离开亲人呢?”

    直到现在,小昕还在魏清的班上。在学校优良氛围的熏陶和魏清的悉心照料下,小昕从一个根本不愿意和外界接触的小女孩,到现在已经可以主动跟他人打招呼问好。“她正在慢慢开启她的人生,可能有些慢,但不能着急。”魏清笑着说。

    ●“只为让特殊儿童更快地融入社会”

    从事特教工作十几年,魏清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学生和家庭。有的家长会因为孩子的特殊而十分焦虑,有的一直不敢把孩子带出去社交,害怕外界的眼光。这使得本身就缺乏与外界沟通的孩子越来越趋于内向,更加封闭自己。

    所以魏清除了照顾孩子之外,也成了家长们的“心理按摩师”,她希望家长能放平心态,和老师一起配合,给孩子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成为他们坚强的后盾。

    很多家长会受到魏清的感染,把她当成家里的一分子,哪怕放假也会跟她聊孩子们的情况,分享孩子们进步的喜悦。每当这个时候,魏清就觉得,再累都是值得的。

    “既然我选择了特殊教育这条路,我就会走到底。这些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我的工作就是为他们修补翅膀,终有一天,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飞翔,和别人不一样又何妨。“魏清表示,她并不是孤军奋战,还有无数的特教老师都在守护着这些学生,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

    宁波市达敏学校陆雪萍:用心浇灌每一朵迟开的花

    今年是陆雪萍从教30周年,新学期她履新宁波市达敏学校校长。长年专注于特殊教育的她,收获了“浙江省特级教师”等诸多荣誉,但采访中,陆雪萍多次称自己很普通,“有智力障碍、有行为问题的孩子,也需要学习、需要有老师去教他们。既然我选择了特殊教育,那就要好好干。我们都是普通人,但只要大家都献出一点点力量,那对智障孩子的家庭,就是一种拯救。”

    ●当年报考特殊教育专业是“误打误撞”

    当年报考特殊教育专业,对陆雪萍来说完全是一种“误打误撞”。“我老家是象山农村的,小时候身体弱,经常喝中药,所以我曾经的理想是做个医生。由于学习成绩不错,农村人又想早点工作,初中毕业报考了中专。读中专不可能做医生,我就填报了‘特殊教育’,当时以为特殊教育是特殊工种的教育,被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录取了,能去大城市南京读书,可开心了。”她笑着回忆。

    进了学校,陆雪萍才真正理解了特殊教育。“我读的是聋专业。除了一般师范院校都有的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我们还增加了手语、聋教育教学等专业课。”陆雪萍称自己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在学校接受了“聋哑学生和普通学生一样,他们只是交流方式不一样”等专业熏陶后,她很快就接受了特殊教育,在专业课的学习以及较长时间的实习和见习中,她和特殊孩子的磨合在毕业前就完成了。

    从象山县聋哑学校到宁波市达敏学校,因为对工作的认真、负责,陆雪萍在从教的道路上走得很顺畅。智障学生的理解能力弱、注意力容易分散、思维缺乏连贯性,“这个课太难上了。学生们一问三不知,整节课都是我自问自答,学生只会被动接受、机械地跟读……”特教老师一般都会碰到这样的困难。陆雪萍却让培智课堂也绽放出了精彩。

    曾经,在一次数学课上,陆雪萍指着大屏幕中的图示问学生:“树上有几片枫叶?请你数一数。”一个学生突然说:“老师,不能数。”她走过去告诉学生:“可以数的呀。”但那个学生用手势比划着告诉她,距离太远,手指点不到,不可以数的。陆雪萍就把相同内容的卡片放到他面前,学生用手指着树叶说“有6片”。那一刻,她明白了学生不和老师互动的原因,“我们认为的简单,那是正常人的思考,对特殊儿童来讲,它依然是抽象的,不够具体化。那些色彩鲜亮的课件、大大的板书,也许在有些孩子眼里一片模糊……”

    就是通过对一个个教学事例的用心思考,陆雪萍走近每一个学生,提出符合智障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小问题,激发了他们的思维,让智障学生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

    ●因材施教是她成为名师的“诀窍”

    特教天地是寂寞的。普通学校的老师会收到学生考上名牌大学等各种喜报,而特教老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自食其力,能适应社会,甚至只是能生活自理。陆雪萍曾收到一盒学生做的饼干,让她开心了好几天。那是一个曾经重度智力障碍的学生,通过在达敏学校的学习,毕业后进了一家食品公司工作。家长非常感激,用孩子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两罐他自己制作的饼干,来感谢学校老师“9年来的不放弃”。

    “让特殊学生都有发展,是我的工作目标;尽善尽美地完成各项任务,是我的工作态度;踏实做好眼前工作,就是我的抱负。回望30年的特殊教育生涯,我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事情,只是一直从心底里热爱这份工作,接纳与理解每一位特殊儿童及家庭,因材施教不落下每一位特殊学生。”这就是陆雪萍成为名师的“诀窍”,她说,“我从没做过什么规划,只是在每一个阶段都坚持努力。”

    鄞州区特殊教育中心杨筱燕:用三十年时间书写平凡小美好

    在特教这片贫瘠的土地,杨筱燕长期深耕一线,专注于特殊教育探索。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那日复一日平凡而琐碎的付出。但她甘之如饴。她就是鄞州区特殊教育中心教务主任杨筱燕。

    ●她总把最难的班级留给自己

    作为一名特教人,杨筱燕任教过特殊教育课程中三分之二的科目。当学校缺少语文教师时,教了近十年数学学科的她毅然接手了新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及班主任。19年班主任经验积攒下来,如今她已是一名全能学科的特教老师。

    “她不仅教语文数学,还教音体美,哪里有需要她就去哪里,她从来都是把最难的班级留给自己。”鄞州区特殊教育中心校长鲍玲红说。每届一年级新生进来,杨筱燕都会主动任教一年级,指导协助教师进行班级管理,而一年级学生往往是最难教的。

    2020年,杨筱燕任教的一年级学生,10个孩子中就有6个患有自闭症。杨筱燕说:“上课时,经常有孩子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课堂教学突发状况层出不穷,我们就需要不断地安抚、引导、强化指令,让特教课堂在充满关爱中和谐生动起来。”

    在当班主任期间,每天下班后杨老师却仍不忘帮助住宿的学生洗澡、洗衣。学生衣服破了、纽扣掉了,她就现场缝补钉好;学生发脾气了,她就晓之以理,耐心安抚;学生想家了,她就零食加餐,甚至搂着一起睡;学生衣物欠缺,她就自掏腰包及时购买……她把这些特殊学生当成了宝。

    正因为日常一次次真心的付出,懂爱的学生们都很“怕”她。有学生忌医,杨老师带去就乖乖就医打针了;有学生调皮,杨老师动之以情就听话了;有学生失控,杨老师抱一抱就渐渐平静下来了……时光飞逝,长期超负荷的工作,让她身体出现了很多状况:高血压、胆结石、心脏舒张功能减退等接踵而来,但杨筱燕还是一如既往地为了这些折翅的天使能顺利融入社会,努力地守航护卫。

    “在我眼里,哪怕孩子再弱,都是有潜能的。日复一日,虽然满腔的付出只换来特殊学生点滴的改变,但当自闭症的孩子听懂了一个指令,当语言障碍的孩子磕磕碰碰地蹦出一句‘老师好’,当多动症的孩子向我展示第一张奖状,当倔强的糖宝亲昵地搂住我的腰时,我感觉这些吹不出褶子的平凡日子也在闪闪发光呢。”杨筱燕说。

    ●让家长看到希望,让孩子能够自立

    作为学校教务主任,杨筱燕总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今年4月,宁波疫情突发。一觉醒来,学校北校区被划为防范区直接停课,去过北校区和涉及此波疫情需要居家的教师人数超过了总人数的一半。照常上课的南校区只剩杨筱燕一个中层了。在师资严重不足的非常时期,杨老师一人带领十几名教师承担起南校区教育教学日常工作。从早上6点检查食堂配送开始,直至晚上住宿学生8点就寝,杨老师连续几天一刻不停歇。在老师们共同努力下,学校各方面工作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平稳安全地度过了困难时期。

    明知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艰辛不可能换来“桃李满天下”的业绩,但她始终保持着对特教事业满腔的热情、对特殊孩子真诚的关爱。“让家长看到希望,让孩子能够自立,为社会稳定添砖加瓦,这就是我们特教老师的价值所在。”杨筱燕如是说。

    虽然白发已现,虽然皱纹蹙额,但杨筱燕温暖的笑容, 将继续照亮折翅天使们未来之路。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王伟 林桦 俞素梅 钟婷婷 通讯员 蔡微波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