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明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9月0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效沟通 携手同行

——浅谈小学年轻班主任家校沟通的策略及技巧

    宁波市镇安小学 毛秀君

    【摘要】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因素,作为密切相关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平等合作,相辅相成。有效的家校沟通,将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新班主任面对形形色色的家长,既需要“自信大方,真心相待”,又要“守住原则,拓宽渠道”,讲究家校沟通的策略与技巧,体现班主任的“专业性”。让“感情专线”有促动,让“面见约谈”有成效,在家校联系本中互赏识,与家长形成合力,真诚、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助力学生的成长。

    【关键字】新班主任;家校沟通;策略与技巧

    一、家校沟通时面临的问题

    结合自身经验以及和新班主任的交谈,笔者发现,家校沟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祖辈家长“倚老卖老”,“新”主任“敬而远之”

    部分家长或因工作忙碌,将孩子交予祖辈抚养教育,而祖辈认为已经养育了一代,这孙辈第二代养育自不在话下,在教育上重“温饱”,轻“言行”;多“宠爱”,少“规则”。在与班主任沟通时常凭借“年龄优势”,时时拿捏,甚至“指导”班主任该如何处理事情。祖辈家长这种“俯视”的态度,让班主任沟通有碍,“敬而远之”,不敢及时地将学生的问题反馈给家长,又担心家长不配合,放任自流。

    (二)二孩妈妈“经验丰富”,“新”主任“束手无策”

    随着二孩时代的到来,老二已然入学。而作为二孩家长,借鉴老大的优秀经验,改正不足之处,自认为面对老二的教育已经“游刃有余”,殊不知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无法复刻。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时,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语:“以前我家老大也是这样的,我知道我该……”“我家老大没学写字吃了大亏,老二从大班开始学写字了。”久而久之,班主任觉得家长个个是“教育专家”,与其沟通无趣无味,则会消极懈怠。

    (三)仰仗型家长“上推下卸”,“新”主任“孤立无援”

    部分家长对家校合作认识不够深刻,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权力和义务,缺乏威信,过度依赖教师。

    “我家孩子最听老师的话,您能帮我说说孩子不能长时间看电视吗?”“我家孩子不爱阅读,您能给孩子布置阅读作业吗?您的作业他肯定会完成。”……家长如此厚重的“仰仗”,让班主任深感“孤立无援”,没有“同盟军”,如何实现家校合作,携手同行?

    以上种种现状,对新班主任是一种挑战。如果处理不当,时间一长,各种小矛盾日积月累,家长对班主任的信任感就如多米诺骨牌,产生连锁反应。不管班主任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产生对立,影响班级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家校关系的和谐。因此,新班主任如何进行有效的家校沟通,值得思考研究。

    二、家校沟通的有效方法

    (一)自信大方 有底气

    有时候会听到年轻教师说:“家长都比我大,我在家长面前说话很没底气,最好不要跟家长见面、沟通。”确实,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都需要迈过这个坎儿,身边老教师也会抛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为什么家长不成为教师,而我成为了教师呢?”现在的年轻教师熟读心理学、教育学,拥有过硬的专业素养,过五关斩六将才能进入教师队伍。教书育人这一方面,教师确实有足够的底气和能力,因为这一块“土地”是教师的专场。或许家长的阅历更丰富,可是涉及教书育人这一专业领域,很多家长确实需要向教师们取经。所以,年轻教师可以给自己打气,找回气场,带来自信和底气,用专业素养让家长配合教师的工作。

    (二)真心相待 守原则

    1.保持初心。

    家校沟通的最终目的是教师和家长一起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每次接到班级开的第一次家长会,笔者都会跟家长说这么一句话:“我喜欢就事论事,或许有表扬,或许有抱怨,但请相信,我不喜欢告状,我希望我们能一起合作,寻求方法,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有了这份真心与坦诚,在以后的处理事情当中,家长会多一份信任,就更容易达成共识。

    2.把握尺度。

    目前的沟通方式五花八门,传统面对面线下沟通是最为深入的沟通方式,却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家长或教师在忙碌的日常中,都会通过电话、微信等线上交流方式进行及时沟通,让线上线下各种交流方式互为补充。在运用多样的沟通方式时,要把握一定的尺度。小事微信、QQ、钉钉留言,有误会、小伤害电话沟通,有必要时则当面解决。

    3.注意时效。

    教师运用各种方式和家长联系沟通时,要注意时效性,不能因为工作时间原因或距离原因,让“小事化无”。教师眼中的“小事”,会变成家长的心结。彼此间就会失去信任,铸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笔者班里出现过这样的事例:小A是家长眼中的乖宝宝,离开家长视线,却调皮贪玩。小B多动成性,管不住手脚,经常无意识地“欺负”同学,而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个同学的友好。小A挑衅再前,小B还手有了身体接触,不轻不重地“打”了小A。了解情况后,班主任各打五十大板,对两个孩子进行了批评教育。放学后,碰到了小B家长,还原事实,希望家长一起加强孩子的行为指导,避免同学间的无意识冲突。而小A却由祖辈接送,班主任没有及时和祖辈沟通。没想到,正因为第一时间的沟通缺失,小A妈妈在微信群里“爆发”了。班主任及时运用微信语音电话功能,与两位妈妈实时电话交流,询问孩子跟家长说了什么,小A妈妈才意识到自家孩子为了逃避责任,把过错都推给了别人,造成了微信群里的不当言辞。之后三人互相道歉,才平息此事。

    虽然和平解决,大家都心平气和,班主任却胆战心惊。如果关注家校沟通的时效,第一时间有效沟通,就不会引起家长群的人心惶惶,差点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

    (三)拓宽渠道 助成长

    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为家校沟通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快捷。但是,传统的电话沟通、约谈等运用最广泛,教师注意策略和技巧,在家校沟通中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1.“感情专线”有促动。

    电话——这一最方便、最普遍的联络方式,如果能够善用,这一条线会成为拉近距离,凝聚力量的“感情专线”。那么,在给家长打电话时,班主任需注意到以下几方面:

    首先,谦和有礼,柔和知性。

    每次班主任拨通电话的第一句话可以是:“你现在有空吗?”或者是“你现在说话方便吗?”给予家长足够的尊重,在平和的心态下开始交流学生的一些情况,避免家长的紧张感、压迫感。电话过程中,运用礼貌用语,语气柔和,尽管很多教师有所谓的“职业病”——说话语气太生硬,给人以烦躁感,家长则会惶惶不安,似有法院传票之感,这样的沟通效果可想而知。教师学会微笑着打电话,就能让家长通过语调语气看到教师的脸,在柔和的氛围中娓娓道来,才能促成有效沟通。

    其次,明确目的,各尽其责。

    每一次的电话沟通前,班主任都要备足课,是交流学习情况?是沟通行为习惯?还是希望家长做哪方面的配合努力?班主任心中目的明确,电话联系时就能成竹在胸。只有班主任说清交流的要点,明确教师和家长的责任,各司其职,双方合力,学生才能有长足的进步。

    2.面见约谈有成效。

    面对学生的问题,或品行问题,或学习问题,班主任会约见家长,面对面进行沟通。那么,班主任该注意什么,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呢?

    首先,要真诚关心,广开言路。

    一杯茶,一把椅,一处安静的环境,开启班主任与家长间的交流。班主任询问学生的特长、爱好,平时的玩伴,令家长感到温暖的小事,家长认为学生可以改进之处。班主任用真情全方位了解学生,拉近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家长广开言路,把孩子的点点滴滴与班主任交流,彼此在真诚、信任中沟通,帮助班主任和家长从不同视野了解学生,丰满学生形象。

    其次,需积极聆听,追根溯源。

    学生的许多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根源在于长期的家庭亲子相处模式出现了问题。家长会将学生小时候的情况一一道来,此时,班主任应做一个积极的聆听者,或表达同理心,或提出疑问,深入了解学生的各项行为,追根溯源,给予家长一定的指导。

    然后,做“夹心汉堡”,寻找共识。

    班主任与家长面谈时,可以有抑有扬,增强沟通的有效性。班主任可以将负面信息做成夹心汉堡,学生的优点可以成为两片面包,置于一头一尾,而学生的错误不足成为汉堡中的肉菜,两者相叠,在“一扬一抑再扬”中,融洽沟通。家长听到正面积极的信息会也为孩子感到高兴,而听到委婉的负面信息时,也会寻求老师帮助。

    班主任与家长交流学生在校情况时,要结合具体事例,把观察到的点滴小事与家长交流,不要轻易贴标签。同时,班主任在给予家长有助于孩子成长的具体建议时,语气委婉,避免使用“你应该”、“你必须”这样的字眼,邀请家长参与到问题的解决当中。在一松一紧中逐步养成学生该有的良好习惯,改变学生错误的行为认知。

    3.家校联系本互赏识。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要赞美一个母亲,您只需赞美她的孩子就可以了。”家校练习本是班主任每天必改的本子,除了记录作业功能,还可以搭建家校沟通桥梁。

    针对不同的学生,班主任可以分层记录留言,将家校沟通可视化。比如,对于学习成绩优异、人缘极好的学生,可在家校练习本中留言:学习习惯真好,作业及时,继续保持;对上课分神、作业效率低的学生,可留言:今天上课时能专心听半节课了,加油哦;对于下课疯狂、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可写下:同学让你跑着去厕所时,你拒绝了,有是非观,真棒。班主任及时关注学生针眼大的闪光点,真诚赞美学生,并让家长感受到班主任对学生的要求,对学生的赏识,让学生慢慢将闪光点放大再放大,终有一天将成为燎原的星星之火。

    与学生的相遇是一份师生情,和家长的携手是一段家校缘。彼此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用“班主任”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给予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建议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在家校沟通中,“新”主任们用最真诚的“心”,用最有效的“法”,与家长携行,助力孩子的成长。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